1984年,习仲勋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时值仲夏,烈日当空,加上公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进入宝安,只见公路两旁杂草丛生,十分荒凉,耕地丢荒很多。据当时陪同视察的张汉青回忆:“七八月份正是收割的时候,可我们在南头的田地里并没有看到农忙的景象,田里只有一些老年妇女、小孩,还有边防部队派来帮助收割的战士,精壮劳力都跑了,没有人收割。习老看了心里很不好受。”
习仲勋一行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才抵达宝安县城。这是一座只有两条半街的边陲小镇,人口只有2万多人,街道狭窄,房屋低矮残旧,破破烂烂。
宝安与香港山水连为一体,一桥(罗湖桥)相通,一街(沙头角中英街)相连。深圳镇是通往香港的重要口岸,20世纪70年代中期每年经这里进出的外国友人、华侨、港澳同胞达150万人次。宝安与华侨、港澳同胞有直系亲属关系的有14万人,占全县33万人口的42.4%,还有持双重户籍(香港户籍和宝安户籍)经常来往两地的流动渔民2万余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不同时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宝安偷渡外逃长期居全省首位。从1952年至1977年,宝安有偷渡外逃行为的达62305人,其中逃出去的405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7%,占总劳动力13.5万人的29.3%。
习仲勋到达深圳后,他不是先听惠阳地委副书记、宝安县委书记方苞等人汇报,而是让他们陪同到处看看,了解实际情况。
因为边防的问题在陆路较多,方苞就陪同习仲勋一行先到宝安东路的罗芳、莲塘、沙头角等陆路地区考察。罗芳是宝安县过境耕作的七个耕作口之一,也是当时边境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地区。方苞自从1974年1月调到宝安当县委书记,每年都要到罗芳参加劳动,和当地群众一起插秧、收割,对那里情况十分熟悉。他向习仲勋介绍,宝安有几千亩土地在香港那边现在都丢荒了。
习仲勋考察罗芳、莲塘之后,来到沙头角。在那条独特的“中英街”,习仲勋看见几块竖在街中间的石头,把一条窄窄的街道一分为二,粤港两边贫富悬殊,对比非常鲜明。习仲勋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人们忙忙碌碌,显得繁华热闹。而属宝安这边的街道却是破破烂烂,很多荒地杂草丛生,显得萧条冷落,很多老百姓都往那边买东西,不少人跑到那边不回来。习仲勋心里感到很难受。他感触很深地和方苞等人交谈了很久。他说:“解放那么长时间,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方苞解释这是因为政策上的限制,很多人都不能过境耕作,才导致这么多土地丢荒,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方苞向他举了一个例子,1962年经济困难时,香港市场需要草皮、花、河鲜、甲鱼这些产品,国家政策不允许大额贸易出口,宝安就组织小额贸易出口,再将这些外汇收入的一部分用来购买副食品,才缓解了经济困难时商品紧缺的局面。所以,方苞向习仲勋提出建议,希望省里能支持宝安发展小额贸易。
从沙头角回深圳县城的时候,习仲勋在路上看到边防军抓了两个外逃的人,把他们铐在路边。他问方苞:“这些人抓了放在哪里?”方苞回答说:“莲塘那里有个临时收容站,每天抓到的偷渡的人就先安置在那里,第二天再派人送他们走。”回县城时天已经很黑了,习仲勋还是坚持要去收容站看看。在收容站里,他问一个外逃的人:“社会主义那么好,我们自己当家做主人。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那个偷渡的人说:“我们穷,分配很低。到香港容易找工作。”方苞告诉习仲勋,有很多偷渡到香港的人,找到工作后很快就可以寄钱回家,家里人一两年以后就可以盖新房。习仲勋作为老革命家,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十分坚定,他给这个偷渡的人讲了许多社会主义好的道理,希望能纠正他的思想。直到天色已晚,他才回到招待所。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
作者:
卢荻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