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全升级,让军工制造不被“卡脖子”,人形机器人以假乱真
资讯
资讯 > 正文
站内

辽宁全升级,让军工制造不被“卡脖子”,人形机器人以假乱真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辽宁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批准的振兴东北方案,被视为是突破性发展中重要的新篇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全面振兴突破三年行动”。在最后的冲刺年,辽宁这位“共和国长子”,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何乘势而起?有着什么样的新工业动态?

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点,谁能抢先占领跑道?本期《近观中国》特邀拉脱维亚观察员安泽走进“新”辽宁,看看这里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新机遇?从“最像人的机器人”,到世界最大地藏式单体工厂之一,再到人工智能+传统工业的升级......辽宁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最像人的机器人

何时走进家庭?

安泽来到了位于大连市的EX未来科技馆,真实感受到了“未来已来”。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堪称“以假乱真”!安泽很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家企业的总裁李博阳和她进行了分享。

和大多数机器人研发者一样,李博阳最渴望的一件事就是机器人“走入家庭”,更好地为人服务,进入更多人类的生活场景。而AI大模型的发展,正在让这一愿景成为现实。

李博阳(EX机器人总裁):“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是一个起步阶段,AI发展这些年,出现了大模型,我们真正感觉到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现在技术勉强可以达到我们的需要。”

目前,EX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的外形制作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从人物造型到细节处的皮肤纹理、血管、青筋,连美甲都配套了,机器人的仿真度真的有点绝绝子,甚至连人皮肤上的鸡皮疙瘩都模拟了出来。

EX公司还打造了NPC大模型,让每台机器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人设和性格。对话“苏东坡”,遇见“爱迪生”......安泽有一种逛大观园的观感。

李博阳(EX机器人总裁):“我们现在在全国各地落地‘智慧教室’项目,打造了很多这些科学家的形象。用机器人当老师,来给孩子们讲课,变成生动的小剧场形式。”

EX的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快速捕捉人类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并进行模仿,甚至可以打造“替身”。据说,已经有因为讲座过多而苦恼的院士,定制了自己的替身机器人,希望机器人可以在分身乏术的时候代替自己去参会作报告。

让机器人烹饪美食,照顾老人起居,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也是这家企业的主攻方向之一。安泽和机器人“小七”进行了对话,发现“小七”除了可以实现对人类的辅助,连情绪价值都提供到位了。安泽很想知道,距离人形机器人走进家门,给我们干活、养老还有多远?

李博阳(EX机器人总裁):“我觉得三到五年,会有很多应用出现。二十年之后,我们身边就会随处可见这样的机器人服务于我们。”

安泽:“未来机器人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会不会导致人类失业率上升?”

李博阳(EX机器人总裁):“首先,机器人能够完成的这些工作,一个是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是值得被替代掉的。如果我们被禁锢到做机械劳动的场景中,就让我想到一个词叫‘牛马’,其实我们更多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去做创造。另外,机器人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做老人陪护,这需要经过很专业的训练才能达到。而这样专业水平的人才在我们社会中也是稀缺的。我们想找到一个好保姆、好护工,其实是不容易的,而且价格也非常高。所以,现在机器人如果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也是解决了社会在这些岗位上人才稀缺的问题。生产力提升之后,会有很多新的岗位出现,比如说机器人数据的标注和算法的开发还是要由人来完成。”

中国有不少经济发展超越大连的城市,但为什么大连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到“领跑”水平呢?

李博阳(EX机器人总裁):“辽宁的工业基础很好。我们一直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说明它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另外,大连一直是软件外包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且我们大连所有的高校几乎都有软件和算法方面的专业人才。”

世界最大地藏式单体工厂之一

力促中国机床自由

机器人被看作制造业皇冠的明珠,在大连,制造业的明珠还有船舶制造和机床制造。其中,机床被看作“工业之母”,对“大国重器”的生产至关重要。安泽来到了一家地藏式工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地藏式工厂之一。

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机床

汤洪涛(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们的机床大量使用了铁质金属。环境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金属的变化量大约在12个微米。而我们的设备控制要求是在5个微米左右,对环境温度要求很高。建这样的地藏式工厂,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设备的精度。”

这家工厂利用地下热能和新能源,采用先进技术将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的恒定水平,偏差小于0.1摄氏度,而使用电费却仅仅是地面传统工厂的十分之一。

这家企业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堪称机床中的“大国重器”。所有产品出厂前都会进行精度调整,定位在3微米左右,仅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三分之一。

工厂一年能生产约500台高端机床,这些机床主要用于生产许多航空航天零件、军工零件等,比如导弹、火箭、兵器上的,也包括C919的许多零件。

五轴立式机床生产的零件

但20年前,中国还不具备生产这些高端机床的能力。当时,汤洪涛从沈阳东北大学毕业,来这里任研发工程师。他对那段被国外“卡脖子”的时光记忆深刻。那个时候,中国的高端数控机床本身和数控系统基本都是依赖进口。机床进口价格高昂,而且使用受限,用到哪,怎么用,都要报备,还常常规定不能用于军品制造。

汤洪涛(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咱要发展工业,最基础的就要做好工业母机。包括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在内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我们要把五轴机床做到自主可控,不受西方限制。

自主可控的意义重大,但如何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却不容易。目前,大连这家机床企业的国产化率达95%以上,自主化率85%以上。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背后是什么样的研发团队?答案就在本期完整节目中。

中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基地

助力智能制造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标准,推动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在以工业为立市之本的辽宁省省会沈阳,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依托着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这座基地拥有地球上最全面的机器人装配线之一。

眼前的机器人主要运用在搬运和点焊的场景,汽车上车壳、车门等部件都可以用这类机器人去点焊。目前,它们已经被批量应用。

张书生(新松公司工业机器人售后服务中心副总经理):“相对于传统方式,机器人第一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第二,它每一个动作都是严格执行相关的工艺参数,减少返修率。第三,它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最重要的一点,代替了人工从事一些高风险高、强度的作业。”

安泽看到了一个从没有见过的机器人,运动起来像蛇一样,它叫做蛇形臂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会运用在怎样的领域呢?

中国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1982年研制。2000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创立了这家公司。张雷参与研发了中国第一条移动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

中国第一条移动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

张雷(新松公司首席技术官):“1991年开始研制的时候没有任何参照,我甚至跑到科技情报所里面去翻遍整个图书馆的书架,找到一本杂志里的图片,然后就沿着这个信息去分析。”

当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发布时,它还远未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家企业现在正在为4000多家国际企业提供升级服务,量产工业机器人已经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写了中国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机器人的历史。

传统工业基地鞍钢

人工智能升级

辽宁工业的“新”不但体现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包括传统工业的升级。安泽来到了现代钢都——辽宁的第三大城市鞍山,看看钢铁生产基地鞍钢是怎样率先迈出“人工智能+”步伐的

鞍钢的这座露天矿已经运营了大约一百年。这里开采的矿石曾用于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炉铁水。而现在,鞍钢,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全数字流程露天采矿,做到了厘米级精准定位。

鞍钢不但在采矿上实现了全数字流程,选矿上也实现了自动化,劳动生产率在中国钢业中排名第一。在这家选矿“黑灯工厂”,安泽发现现场没有开灯,因为基本无需人员作业。

而且在几公里外的智能管控中心,全流程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管理。

张国良(鞍钢矿业关宝山生产管控中心调度长):“最开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来说有这个项目,当时我觉得这东西像噱头。但使用的时候就逐渐发现这个东西不一般。颠覆认知的一个变化,安全、高效、准确。我们的操作员最开始说‘这还没有我操作得快’,他说得没毛病。现在,如果是一个特别熟练的操作工,AI确实没他操作得快,但是AI是24小时不停对所有模块进行操作,而人做不到,这就是AI可怕的一点。”

安泽还有哪些体验和收获?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周《近观中国》。

制片人:张小玲

编导:李杰

编辑:于二丫

推荐3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