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粤剧红船”搭台普通话唱戏?


来源:羊城晚报

在2016年的跨年晚会上,据说将在“粤剧红船”上演出的文化大戏《船说》的主题曲是用普通话演唱的,此举引发很大争议。有人因此质疑对粤剧的传承与创新是否走上了歧途,但也有人认为,如果粤剧仅仅是让懂粤语的人来听,它不会有发展;有人认为争议缘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已经过时,也有人认为借旅游经济之力宣传粤剧无可非议。其实,这些观点并非完全对立,问题在于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到底应该“固化”或“活化”,如何“固化”或“活化”?才是对粤剧的最好保护,这需要每一个本土文化热爱者认真思考。

原标题:“粤剧红船”搭台普通话唱戏?

易红霞

黄南冰

梁郁南

何笃忠

董上德

侯兴泉

珠江流域有红船 梁振强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 迅

在2016年的跨年晚会上,据说将在“粤剧红船”上演出的文化大戏《船说》的主题曲是用普通话演唱的,此举引发很大争议。有人因此质疑对粤剧的传承与创新是否走上了歧途,但也有人认为,如果粤剧仅仅是让懂粤语的人来听,它不会有发展;有人认为争议缘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已经过时,也有人认为借旅游经济之力宣传粤剧无可非议。其实,这些观点并非完全对立,问题在于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到底应该“固化”或“活化”,如何“固化”或“活化”?才是对粤剧的最好保护,这需要每一个本土文化热爱者认真思考。

《船说》主创团队:

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粤剧

此前,因“普语唱粤剧”的误解,《船说》主创团队虽处争议漩涡内却一直保持沉默。近日,《船说》提案人易红霞,《船说》总制作黄南冰和《船说》戏中戏的粤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粤剧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郁南接受羊城晚报专访,详解拟于2月4日举行首场公演的《船说》情况。

红船项目没花纳税人一分钱

羊城晚报:两年前,您在广州市政协的提案中首次提出珠江红船项目,这个政府项目最独特的地方在哪儿?

易红霞:我研究粤剧多年,对粤剧有很深的感情,两年前做这个提案最直接的原因是红线女老师的离世,大家都在讨论粤剧何去何从,所以有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提出3年内将做好10项重点工作,在珠江打造红船就是其中一项。红船原是承载粤剧戏班人到处演出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粤剧符号,戏班人都称作“红船弟子”。同时,珠江夜游是广州一个比较成熟的旅游品牌,外地人来广州,一般都会去夜游。正好红船也是江上传播粤剧,二者有很高的契合度,于是,我们想,这样一个全新的推广粤剧方式可能会有效果,可以吸引不了解粤剧、对粤剧没有情怀的人都知道粤剧。但要特别提出的是,与其他九项重点工作不同,红船是唯一一个不用政府投钱的项目,我们没有花纳税人的一分钱去做这件事。

不是粤剧创新而是粤剧传播方式创新

羊城晚报:众人议论的焦点《船说》不是粤剧,那它是个什么剧?

黄南冰:《船说》的表演方式是综合艺术的高峰体现,结合了戏曲、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哑剧、杂技等等艺术形式,在其中糅合了一系列岭南文化元素,什么都有,但又不能定位在某一种艺术形式,节目里有一场戏中戏,《船说》的主演会演出正宗粤剧《新月圆花好》,所以,这是一个创新的宣传推广以粤剧为主的岭南传统文化的水上旅游项目。至于戏中戏的粤剧部分,我们邀请了资深粤剧人来打造,包括编剧梁郁南、音乐创作崔德銮、导演梁均强,这些都是粤剧行内受到认可的专业人士。

羊城晚报:《船说》本非粤剧,“普通话唱粤剧”就纯属无中生有了?

黄南冰:我们从来就没有用普通话唱粤剧,想都没想过。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受本土文化的渲染,对粤剧也有情怀。但我们的后代,年轻一辈,外来游客,对粤剧都是无感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全新的剧场体验方式,讲述粤剧人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还有粤剧这么美、这么好的艺术。《船说》前面讲述粤剧人故事的部分是用普通话的,这是为了让更多游客能听懂这个故事,但最后的10分钟《新月圆花好》就是粤剧,自然用粤语,这最后就是希望让观众看到粤剧真面目,若能通过这折戏引领大家走进粤剧剧场,提起他们去欣赏一台完整粤剧大戏的兴趣,那就是我们最感欣慰的事。所以,《船说》从来就不存在创新粤剧的问题,但它不失为创新粤剧传播的一种方式。正如大家看了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会知道京剧艺术的美一样。

羊城晚报:粤剧是包容的剧种,也应包容不同的创新传播方式?

梁郁南:我一直认为,用各种手段推广粤剧不但应该赞成,而且应该鼓励。《船说》既然是集各种艺术形式及高科技手段宣传推广粤剧,为什么要排斥它?如果我们将《船说》理解成一幅推广粤剧的巨大广告,而且是日夜流泛于美丽珠江,让观众共同参与的,具有全新的创新理念,视听演全方位的立体广告。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南粤一方水土有这么一种了不起的剧种,这就足够了。而要看粤剧大戏更多的精彩,则必须得走进剧场,才能体验到粤剧无穷的魅力。同时,《船说》还应传递一种信息,政府、企业、粤剧人为宣传粤剧,振兴粤剧,依然不改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守传统,勇于创新,是粤剧先辈留下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船说》内含地道的粤剧演出

羊城晚报:在《船说》中,粤剧处于什么位置?

梁郁南:粤剧处于高潮位置。就是说前面以音乐剧形式讲述粤剧人故事,集歌舞、杂技等声光电一切手段,均为后面的粤剧铺垫。

羊城晚报:《船说》的戏中戏展现了粤剧的哪些行当?

梁郁南:要在十分钟内全面展示粤剧行当,是不切实际的。甚至用一部大戏也未必能达到。在《船说》前面部分的音乐剧中,有很多粤剧的元素根据剧情渗透其中。包括生、旦、净、未、丑等行当表演及唱腔。在最后的粤剧《新月圆花好》中,主要体现生旦的表演,及优美的粤剧唱腔。这也是粤剧与其它剧种的最大区别,即语言与音乐。

羊城晚报:《新月圆花好》如何体现粤剧韵味?

梁郁南:在这段粤剧里,不仅有小曲,如《锦城春》、《柳摇金》;更有梆黄,如二流、中板、反线二黄、二黄板面、粤剧新曲等组成。同时还有小曲《千般恨》、减字芙蓉、二黄等穿插全剧,这些典型的粤剧曲牌唱腔,可以说是在《船说》中粤剧韵味的体现。

“奇妙的演出”不等于创新

受访人: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

羊城晚报:您从事粤剧工作有半个多世纪了,《船说》的做法您能接受吗?

何笃忠:很难接受。历史证明粤剧比许多外省戏都更具包容性,可谓海纳百川。我们的前辈百年前就开始对传统艺术进行语言、声腔、表演及音乐、舞美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使粤剧形成丰富多彩的广府特色。当代粤剧人为发展粤剧、开拓市场,更在内容、形式上努力探索、大胆尝试,包括“卡拉OK粤剧”、“都市粤剧”、“电视粤剧”、“动漫粤剧”,甚至有引自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的“新潮粤剧”。对这些尝试尽管见仁见智,但业内外基本上还能理解、包容甚至支持,但《船说》发言人却认为“多年来粤剧艺术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不尽如人意”。为何《船说》一出,竟掀起从未有过的轩然大波?显然不是艺术认知的偏差,而是人们对“借振兴粤剧之名,行经营旅游之实”产生强烈反感!从《船说》的各种宣传到组织主创核心、招聘定编演员的方向来看,不难发现他们并无充分考虑有利于传承、传播和发展粤剧,更多是想“不择手段”(导演的话)用自己都不知怎样定位的多元素“奇妙的演出”来吸引外地游客购票上船。凭这样的“粤剧红船”,能使人相信“让粤剧得到传承,走得更远”吗?

羊城晚报:所以您是连《船说》作为“传播粤剧的创新手段”这一说法都不认同?

何笃忠:很难认同。不懂粤剧的观众一旦喜欢上这种刺激感官的“奇妙演出”,恐怕就更难吸引他们到“传统剧场”看“正宗粤剧”了。要以得当措施诱导年青一代热爱民族艺术、钟情本土文化,切不可为刺激消费而制造“神奇”,跟舞台争受众,逼粤剧入困境!

红船应“立主脑,减头绪”

受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

羊城晚报:《船说》争论是好事?

董上德:《船说》引发争议,是一个文化事件。我觉得这有正面意义,表明社会各界对粤剧是关注的、珍惜的,可以说,争议各方的共识是“振兴粤剧”。有了共识,什么事情都好商量。编创并出台《船说》这一“文化旅游”项目,是新鲜事物。对于新鲜事物,我持乐观其成的态度,也希望《船说》项目能够丰富广州的文化生活,增添文化资源。

羊城晚报:从粤剧历史上说,您认为“红船”是否能被这样打造和使用?

董上德:《船说》明显是在做粤剧的“文章”,既然做这篇“文章”,就要考虑“题中应有之义”,即尊重粤剧的历史,尊重粤剧的剧种特色,尊重粤剧艺人的创造性。粤剧是一个有鲜明主体性的剧种,其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用粤语演出,更体现在它有一个从“外江班”转化为“省港班”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如果说,“外江班”与“省港班”是粤剧历史的“两端”,那么,“红船时代”恰好是连接这两端的重要环节。这个时代的意义有两点很突出:一是粤剧的表演逐渐从“外江班”模式“剥离”出来,建构自身的剧种特色;一是利用珠三角的“水网”培养出无数的粤剧观众,如今珠三角众多的“私伙局”就是那个时期“红船影响”的“活态遗存”。

羊城晚报:虽然《船说》还没公演,但从官网公布的剧本内容来看,您认为其能否起到推广粤剧红船的作用?

董上德:《船说》的编创与制作,有“命题作文”的痕迹。这个构思的逻辑起点不应是“红船”,而是“水乡”,没有“水乡”,何来“红船”?《船说》本来应是一个将“水乡”与“粤剧”紧密关联起来的“故事”。可现在,这“文章”写着写着就“偏题”了,暗中转换成一个“一男三美”的剧情结构,不免落了俗套。从文学角度看,反而淡化甚至消解了“红船”的主题。

《船说》似乎要顾及的东西很多:顾及粤剧的历史,顾及《船说》的剧情,顾及多个演出区的分割与组合,还要顾及旅游观光和经济效益,等等,头绪多未必是好事。借用清代戏剧家李渔的话:“立主脑,减头绪”,或许是一个达至良好效果的“出路”。

《船说》是否城市名片应由老百姓说了算

受访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方言文化研究室主任侯兴泉

羊城晚报:您认为《船说》成为争论焦点的原因何在?

侯兴泉:《船说》是借粤剧和粤剧“红船”之名,发展旅游经济之实的项目,其目的是想将一艘新造的多功能旅游船打造成为广州“文商旅结合”文化旅游名片。《船说》的创意团队以及投资方的出发点还是好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去检验。若真能实现文化和商业的双赢,既推广了粤剧,又能实现经济上创收,倒不失为是件好事。但是目前从《船说》官网的相关介绍以及最近媒体的一些宣传不难看出,这个项目其实离最初提议“打造一台美轮美奂的粤剧”的主旨已经有所偏差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偏差,最近才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甚至是劈头盖脸的批评。无非是一条多功能旅游船,硬是把它宣传定位为“粤剧红船”;明明是一台时下流行元素较多的音乐剧,营销的时候故意把民众往粤剧的方向上引导,挂“粤剧”之羊头,卖“旅游船票”之狗肉,目的实在是过于明显。

羊城晚报:文化就真的不能与商业结合,从而达到更大的社会推广效能?

侯兴泉:类似《船说》这类跟地方非遗有关的项目运作,其实是符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思路的。《船说》的观众定位主要是外地的游客,其次是本地的年轻观众,因为只有这部分人才有可能愿意接受那最低380元的船票啊!但你指望这部分人来承担起粤剧传承的任务,那是很不现实的。这个项目如果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项目,估计不会引起民众这么大的反响。《船说》从提出、拍板、策划、论证到实施运作,可以看到并不仅是商业的影子。民众就要问你的目的了,到底是发展地方文化,还是要发展地方经济?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羊城晚报:那么,在当下,政府、文化与商业分别应承担什么角色?

侯兴泉:我想呼吁的是,是时候调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长期以来的发展思路了!在经济落后、人们温饱问题尚难以解决的历史时期,用“文化”来牵线搭桥,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有其合理性。经过二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文化建设并没有同步跟上。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发达地区仍然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当前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即政府创造有利条件,或拿出一定的财政补贴来反哺文化,或吸引目光长远且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来投资文化,把主导权交回给专业人士或民间专业团体,让“文化”回归中心位置,让优秀的文化普惠民众,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粤剧”是广府文化的优秀代表,而广州作为粤剧发展的中心城市,理应为粤剧的传承和推广贡献更多的力量。《船说》这类商业气息浓重的文化项目只能作为推广粤剧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应对它寄以过高的期待,更不适宜提前通过传媒将其定位为“广州市的文化名片”。能否代表广州,老百姓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去投票。

红船

红船是指粤剧戏班所乘坐的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因为两广(广东及广西)陆地交通不及河道方面,而粤剧戏班常在珠江三角洲及广州沿河一带地区,巡回演出,为方便行程,故栖身于红船。红船于清中叶集中在佛山之大基尾。粤剧戏班之第一个工会,琼花会馆,在此成立。

1854年(咸丰四年),琼花会馆粤剧艺人李文茂等组织三合会,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起义。清政府为此烧毁琼花会馆,解散艺人,禁演粤剧十多年。从此红船绝迹,成为历史文物。

粤剧红船是广州市委市政府振兴粤剧、探索发展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作为珠江上最大规模的游船,粤剧红船将于2016年初正式起航运营。它将满载着广州故事和红船传说,带来每晚两场具有粤剧元素、岭南元素巧妙渗透与融入的精彩演出《船说》。

标签:粤剧 剧种 剧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