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做有“人情味”的古籍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与英文字体不同的是,一套汉字库的生成,至少要做到三千五百个常用的字。为了让每个字都有“人情味”,应永会放弃了标准的流水线造字,选择像旧时刻工一样去打造不同风格的字体。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的字体设计不仅数量少,而且制作也比较粗糙,比如在同一套字库里,所有字的“草”字头都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风格难免让人感到冰冷、呆板。为了尽可能保留古籍字体的特点和质感,应永会坚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做,“哪怕一辈子只能做出一套字体”。

原标题:做有“人情味”的古籍字体

应永会正在喷字。

应永会设计的汲古书体

应永会设计的博州小楷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张映武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不同的字体,书籍报刊、屏幕电子书、手写笔记等,但字体设计,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概念。十余年来,一位名叫应永会的字体设计师利用闲暇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制作和设计了博州小楷、汲古书体、浙江民间书刻体这三套汉字字库,共计一万两千余字。这些洋溢着古朴气息的字体在网上流传广泛,并先后在全国多个艺术展展出,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字体设计师应永会

将古籍字体

搬到电脑屏幕上

出生于浙江象山县的应永会喜欢各式各样的古籍字体,街上好看的招牌、古籍书中的字体、墙壁上的手写字、说明书上的字、旧书画、甚至几十年前的练习簿,他都能从中挖掘出有趣的字体:“点”似高山之坠石、“横”如千里之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似风中竹叶、“捺”如崩浪奔雷……应永会告诉记者,字体设计充满着了细节,每一笔一划都大有讲究。

应永会热衷研究字体的原因要追溯到童年时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邻居用来包装的古籍影印,上面的字的笔画很特别,“撇”长长划下来,看上去又高又瘦,显得有点夸张,但又古朴秀丽。那时应永会还认不出几个字,但心里觉得笔画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以后,应永会每碰到一款有趣的字体,都不忘琢磨一番下它们的形体结构。

大学毕业后,应永会一直想找机会做一套属于自己的字体,为了找到合适的字体原型,他经常翻阅各种古籍,买不到善本就去图书馆网站上“闲逛”。他曾看到日本老牌字体公司设计的一些字体,觉得日本把很多中国传统的字体都做得很好。2002年,他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在杭州印刷出版的清代古籍,书中使用的一种浙江民间书刻体让他眼前一亮:结构匀称、横细竖粗,看上去优雅古朴,有一种斑驳的岁月感。 “这是浙江绍兴地区民间刻书坊常用的字体,其实是宋体的一种, 是我很喜欢的古典字型,但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

古籍字体那么好看,为什么不设法做成电脑使用的字体,分享给更多的人呢?这激发了应永会要以中国古籍字体为蓝本制作电脑字体的想法,他开始仿照书里的字制作字体,每天做上几个字,一边制作一边摸索,因为没有教程、没有懂字体设计的人教,他光研究大概就花了两年多时间,几年后,他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做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浙江民间书刻体(宋体的一种),发布到网上后深受欢迎,被许多人转载和使用。

拒绝流水线 坚持逐字设计

用“精工细作”来形容应永会的做字方法一点也不算过分,应永会造字,一是速度非常慢,二是每个字的风格都独一无二,观察他设计的字体库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字中出现时也都不太一样,这是因为他根据每个字的结构进行了微调。

与英文字体不同的是,一套汉字库的生成,至少要做到三千五百个常用的字。为了让每个字都有“人情味”,应永会放弃了标准的流水线造字,选择像旧时刻工一样去打造不同风格的字体。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的字体设计不仅数量少,而且制作也比较粗糙,比如在同一套字库里,所有字的“草”字头都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风格难免让人感到冰冷、呆板。为了尽可能保留古籍字体的特点和质感,应永会坚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做,“哪怕一辈子只能做出一套字体”。

在应永会的工作室,堆放着电脑、画架、颜料、画册、古旧书籍等东西,这是他做设计工作的常用工具,设计字体虽是在纸面和电脑上进行,但这和古代手工刻字的手法异曲同工。应永会介绍称,一个字的设计过程并不复杂,但耗时耗力,设计字体时,需要先写好字稿,然后对照字稿在电脑绘图软件中描摹出大致的轮廓,每一笔一画都需要专心致志,比如一个简单的“横”笔画,在电脑上需要很多个节点连起来,如何拐弯、怎么处理边缘和形状则等,这些都是他在设计字体时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字体研究只是应永会的业余爱好,但他每天都坚持抽出几个小时,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和设计,有时一天能做二十几个字,有时只能做几个字。“因为做字体不是为了什么商业利益,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软件里画,所以进度一直都比较慢。”应永会说。

1.2万多字在网上受好评

在一些人眼里,应永会是一名奇怪的字体设计师——仅凭个人之力,在枯燥无味、苦行僧般的造字过程中自得其乐,做了一套又一套字库。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应永会笑称自己只是一位喜欢木刻字的“字匠”,他告诉记者,每个木刻字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一面,仅仅“捺”一个笔画,从细到粗,就有着各种微妙的变化,大多是以前刻工不经意间留下的手工痕迹,这在应永会看来恰恰是现代字体所缺乏的“人情味”。

应永会介绍称,要把以前木刻活字里一个个字变成现代电脑上的字体库,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每个字大小以及字与字间距必须调整一致;笔画的疏密和粗细也需要调整;一些撇、 捺笔画因保留书法痕迹,往往比较夸张,就需要将之收拢;现代书籍通用的排字方向是横排,还需要进行微调,使原先用于竖排的字形,也能适应横向排列。这是一项很大的“造字工程”,一开始选择做汉字字体时,应永会是抱着自己使用的念头进行的,因为没有做字的经验,刚开始做的效果很不理想,加上工作忙碌,当中他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

在2007年制作汲古书体时,应永会本已做好了一大批的字体,但没多久他因感觉不满意而中断,几年后他又另辟蹊径,从头开始。他制作博州小楷书体的过程也差不多,在做了2000多字后又放弃。“反复地修改,只是为了尽量原汁原味展现古籍字体的魅力。”应永会说。近年来,应永会用业余时间设计开发了三套个人字库,浙江民间书刻体、博州小楷、汲古书体,共计1.2万余字,这几套字体在网上受到了许多网友好评,并多次下载使用。

要让宋代雕版印刷重焕活力

每到一处新地方,应永会总不忘去旧书摊、二手市场淘一些感兴趣的旧东西,旧的海报、发票、说明书、团员证、粮票、书等,只要价钱合适他都买下来。他还专门搜集不同版本的练习簿,几年下来竟然搜集了几百本不同风格的本子,闲暇时,他总不忘翻出来看看,“感觉非常有趣,都是很有‘营养’的创作素材。”

应永会认为,字体好不好看可能有第一眼的印象,但更多的还是要看怎么用,“如果你用得好,那么就算你觉得再丑的字体,只要用的场合适合,我觉得也能用得很好看。”他表示将来若有可能,自己将打算集结成册,和更多的字体爱好者分享!

最近,应永会计划做一款传统宋朝体感觉的字体。他告诉记者,雕版印刷时代的风格在传统印刷中已经终结了,他想重新利用现代的电脑技术,让它重获新的生命。 “我觉得宋朝的字体,张扬又有些含蓄,它一放那儿,就有他的气势。” 应永会深知,字体设计并不能赚多少钱,这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尽管如此,应永会每次与人聊起字体时仍是滔滔不绝、兴致浓厚。对他来说,每天造字更像是在怡情养性,这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几年来,应永会设计的几套字体参加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展,在展览中他别出心裁,会用300个输液袋,每个输液袋上印一个汉字,每一款字体100个袋子,整齐排列之下形成一组立体诗歌。应永会表示,选用医用输液袋,是因为觉得当下的汉字字体这一领域已经“虚弱贫瘠”到了需要“输液”的病态,他告诉记者, 有美感的字体可让城市更美好,他希望通过展览让人们领略到传统字体的魅力,并吸引更多人把古籍字体搬到电脑上来。

标签:书体 小楷 书法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