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吕胜中 “小红人”创出一部“上世纪”


来源:新京报

从“上世纪”起步,让“小红人”成为今天的创作,这是艺术家吕胜中的野心。日前“上世纪——吕胜中个展”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吕胜中用11件作品呈现了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创作。吕胜中告诉记者,这次个展的格调是属于上世纪的,因为“我觉得只能从这里起步,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稳当的起步。”而虽然从“上世纪”起步,但吕胜中坚信的是,“只要还有创作的活力,那么我拿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属于今天的。”该展将展至2016年1月1日。

原标题:吕胜中 “小红人”创出一部“上世纪”

《人墙》

《彳亍》

吕胜中称,虽然有上世纪的作品,拿出来就一定是属于今天的。

从“上世纪”起步,让“小红人”成为今天的创作,这是艺术家吕胜中的野心。日前“上世纪——吕胜中个展”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吕胜中用11件作品呈现了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创作。吕胜中告诉记者,这次个展的格调是属于上世纪的,因为“我觉得只能从这里起步,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稳当的起步。”而虽然从“上世纪”起步,但吕胜中坚信的是,“只要还有创作的活力,那么我拿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属于今天的。”该展将展至2016年1月1日。

创作???

借民间传统以开今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群落里,吕胜中算很特别的一个,他借民间传统以开今。

1988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与“徐冰版画艺术展”同期举行了“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当时吕胜中将中国美术馆变成布满图腾的庙宇:脚印被悬挂在空中,不可辨认的文字组成剪影的样式。此后吕胜中又创作《招魂堂》,利用“小红人”作为媒材进行创作。“小红人”是民间剪纸的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喜庆吉祥和祝福。

此后,“小红人”成为吕胜中的一大艺术标签。在“上世纪——吕胜中个展”中,吕胜中的“小红人”符号依然出场。

吕胜中说,自己于1980年前后开始钟情于民间美术,因为发现那些植根于乡土民俗中的朴素形影有着深沉博厚的中国文化原本。但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当时显得另类,“因为‘以洋为美’的价值观已成全民共识。其实直到现在,急于奔向现代的人们依然不顾一切地加速赶路,舍不得腾出足够的精力接续传统的文脉。”

不过就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让吕胜中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

出走???

一度想回去写小说

但成为国际认可度很高的中国艺术家之后,很快吕胜中便有了一次对艺术的出走。那是1997年,在吕胜中的描述中,它有点像“对艺术的更年期感”,“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的展览特别多,就像洽谈会一样。但这种展出和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的艺术价值判断全在人家手里。”

那时的吕胜中一度想回去写小说,“后来的结论是,已经有莫言了,我就算了。另外重新开辟这种事情是有难度的。今天在艺术,明天在文学,这种跳槽的现象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吕胜中选择了对艺术的坚持,对民间传统的坚持。

不过此后他极少办展。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在纽约举办的个展“推陈出新”。此番,吕胜中携其早期作品和最新创作回到中国艺坛,还是希望让公众能看到一个“上世纪”的创作状态,“没必要把自己装扮成很当代的样子,所以我想还是从‘上世纪’这种状态中起步,那时没有那么多的画廊、美术馆,也没有什么策展人、艺术市场、炒作。我觉得只能从这里起步,对我来说是一种很稳当的起步。”

教书???

专注实验艺术教学

吕胜中目前主持着央美实验艺术学院的工作。他说2004年左右专注于这块教学的时候便停止了与画廊的合作,“那会儿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好的时候,但我连复制自己的作品都没空。”为此,每次画廊负责人见到吕胜中都会笑他傻。吕胜中的化解之招是:每次见面时都会主动谈起实验艺术的好,特别有意思,“其实不管有没有意思,我一定要告诉他有意思,这样我才有幸福感。”

不过尽管自己是借民间传统以开今的实验艺术创作典型,但在吕胜中的教学早期他并不敢承认自己对民间艺术是个专家,“我尽可能避免将我的艺术成长经验带入到实验艺术教学中。”

如今,吕胜中觉得学习传统已经可以成为实验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比如我原来的研究生方向是传统语言转换纸艺术,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去做了。起码有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传统入手,去学习怎么在当代中延续这样一种可能性。”

■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依据展览空间展开的叙事结构分成了“觅魂”“再见”“实验”“新篇”四个篇章。在“觅魂”系列展出了艺术家的两件代表作品,《生命·瞬间与永恒》(1987)和《彳亍》(1988),而“再见”系列则呈现了“小红人”这一个人艺术语言的确立与成熟。

与此同时,吕胜中借用民间传统以开今的创作风格在展览的四个篇章中都可见。在最新创作的油画作品《大公鸡》中,艺术家是根据一位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年画家杨馥如先生的旧作开展的当代“新说”。 而《生命·瞬间与永恒》则是一份散落在乡土民俗中古老生命符号的考察采集报告。

《彳亍》 剪纸,装置 1988年原作,2015年修复

1985年春节期间,吕胜中到陕北安塞做民间文化田野调查,正赶上当地正月十六的“转九曲”。据说走过其中曲曲折折顺顺逆逆的路线,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但当时吕胜中并不相信这些,他说自己参与只是为了体验。然而,当其走出来发现自己就站在入口位置时,瞬间有所感动,“我刚才都干了什么?有为和无为的命题开始展开,逐渐呈现出一次生命历程的经由。我庆幸自己完整地走过一次,并想把它带到身为现代文明的人们面前。”于是便有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铺满脚印的神路。

《人墙》 剪纸,装置 2015年

今日美术馆近百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都被“人墙”占满,它主要由“小红人”构成,吕胜中最为人所知的艺术符号。

吕胜中最早剪小纸人是在1985年,是去大西北采风考察时。不过后来他发现其实这种正面对称的人形造型在全世界不同地域民族早期的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在1990年创作《招魂堂》中,吕胜中将四壁和天顶都布满剪纸小红人。在这件《人墙》创作中,吕胜中依然用“小红人”砌了很多“人墙”,他希望探究集体潜意识 。在他看来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它的内容对于一切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他说,试想如果天降灾难的漫长世纪再临,个性解放、个人主义这些还会重要吗?

标签:个展 展出 美术馆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