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英军 “船坚炮利”的秘密 (上)
2015年07月18日 18:31
来源:羊城晚报
任何战争决定胜负的,是战争的性质、战略思想、战术运用、官兵素质和武器优劣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武器性能的优劣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鸦片战争中英军凭借“船坚炮利”横行于中国沿海,让清军处处被动挨打。
原标题:鸦片战争英军 “船坚炮利”的秘密 (上)
英国一级战列舰,可载炮100门
中国战船
1841年10月,中英定海之战
□张建雄
新兴强国与守旧大国之战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利益受到影响的英国,于1840年6月派出远征军侵华。远征军由舰船47艘、陆军4000人组成,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在这场新兴强国与守旧大国之间综合力量的较量中,清政府以消耗3000余万两白银、阵亡20000余人的代价,敌不过区区20000余人(在鸦片战争后期英军派出的最多兵力)的侵华英军,被迫签订改变中国命运、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英国军费支出仅为清朝军费支出的1/3、阵亡人数仅为清军阵亡的2.5%。
任何战争决定胜负的,是战争的性质、战略思想、战术运用、官兵素质和武器优劣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武器性能的优劣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鸦片战争中英军凭借“船坚炮利”横行于中国沿海,让清军处处被动挨打。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军队作战方式主要是海陆炮战,在英军军舰对清军炮台的攻击中,船炮成为最重要的武器。
英国战船在载炮量上胜出,中国战船在抗沉性上占优
战船是十分重要的浮动作战平台。鸦片战争时期,清军虽然拥有890余艘战船,但普遍吨位小和载炮少,就连最大的战船广东米艇和福建同安船,也不到250吨,载炮数量不超过20门,载人不过100多,敌不过英国六级战舰。在西方人眼里,大清帝国最好的舰队也只不过“庞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在风平浪静中显得迷离恍惚。”而当时英国战列舰总吨位已达到25.7万吨,比当时美、法、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六国战列舰的总吨位之和,还要多出8.8万吨。
英国的战列舰分为六级,一级载炮100门,二级载炮84~98门,三级载炮64~80门,四级载炮50门,五级载炮28~44门,六级载炮20~24门。英国侵华舰队的装备在英军中并不是最先进的,来华载炮最多(74门)的“威厘士厘”号、“麦尔威厘”号和“伯兰汉”号仅属三级战列舰。
而当时的中国战船,仍停留在木质“风帆时代”的初级阶段,“桨橹时代”的特征并没有消失,战船的驱动力仍然是桨橹与风帆并存。英国战船则已完全见不到“桨橹时代”的半点印迹,已处于木质“风帆时代”的最后阶段,并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向蒸汽铁甲战舰时代过渡。
那么,桨帆战船与风帆战船的区别到底在哪呢?
桨帆战船船型较瘦长,吃水较浅,干舷较低,靠人力划桨摇橹推进,顺风时辅以风帆;装备有冷、热兵器,作战时多采用零距离的撞击战、接舷战、近距离的火攻战和远距离的火炮战,作战地点主要局限于内河、湖泊和近海。
风帆战船吃水较深,干舷较高,艏艉翘起,竖有多桅帆,以风帆为主要动力,作战区域则是辽阔的海洋。与桨帆战船相比,风帆战船的排水量、航海性能、远洋作战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武器为前装滑膛炮,作战方法主要是双方战船拉开距离,在数十米至千米的距离间进行炮战。
中英双方的战船性能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稳定性。清军战船下小上大,呈尖底;前锐后丰,呈棱形;宽度较窄,呈长条形。这种形制的战船,稳定性明显不够,不宜在大洋大海中航行。好在清军的战船重心比较低,抵消了因宽度与形制上的不足所造成的影响,再加上适当的压舱,稳定性有所改善,但总体的静态稳定性仍属一般。
16世纪末,英国人创造了“盖伦”船,其船体造型圆润流畅,宽窄适度,呈“U”形,水线附近较宽,水线以上则往内收缩。为了降低战舰重心,一方面将炮弹、火药、饮料、淡水、食品、索具、器械、工具等物资安放在水线以下的几层里,另一方面安装在水线以上的舷侧炮,其重量合理地分布在船的重心两侧(船舶的重心在船的中线上),其稳定性相当好,适合在大海大洋中游弋征战。
抗沉性。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了水密隔舱这一抗沉技术,战船在抗沉方面的性能要远远优于西方。直到鸦片战争,中国战船水密舱技术仍然高于西方。西方直到18世纪末,方才采用中国的水密舱技术。1795年,英国海军参议会委托塞缪尔·边沁设计和建造了6艘新型船舶,在欧洲首先引进了中国的水密舱技术。
坚固性。中国传统木质帆船是由厚实的舱堵板替代了肋骨构件和隔舱构件的双重功能,以此来定型船体,隔断船舱。采用船堵板作水密隔仓的中国帆船,很少使用肋材,这使得船体横向强度不够,难以承受大量火炮同时发射产生的后坐力,故清军水师船只能减少载炮量。
英国战船因火炮装列在战舰的两侧,与船的龙骨垂直,这就要求船体必须具备足够的横向强度。因此,英国战船采用密集的肋骨来定型船体,形成了一个几乎全由肋骨组成的船壳,横向强度远超清军水师的船只,可以经受重炮开火产生的冲击力。
在用材上,清军战船大多由松木与杉木制造,英国战船则普遍采用橡木做船壳材料,而橡木的坚固性要明显好于松木与杉木。
用松木、杉木造船和用橡木造船之异
防腐性和耐用性。中国战船用材之一的松木,虽有加工容易的优点,但存在易变形、含水率高、易开裂的不足。另一种造船材质杉木,质地轻软、易干燥、易加工、收缩小、不翘裂、耐久性能好,优点不少,但存在易劈裂和切面较粗的不足。
英国战船的用材橡木,是一种质地密致坚实、耐腐蚀耐磨损、韧性好、收缩率低的木料,在防腐性、耐用性以及抗打击能力上都要好于清军战船。
另外,英国人还想到了一个提高战舰防腐性的办法,即在舰壳外包上一层铜皮,让腐蚀力强的海水与舰只有效分离,同时也防止了海生物寄附,可有效提升战船的航行速度。
战船要经久耐用,除了选材外,木材的充分干燥也是一个关键手段,最佳的造船木料水分含量应不超过20%,但这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让其自然干燥,之后再慢慢地造船(让木材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干燥并最终定型)。以这样的方式造一艘船,至少要3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6年,英、法的战船均能严格按这样的时间步骤去制造。
相比上述要求,清军的战船制造就快多了。按清廷的规定,“领银备料”的时间仅2个月,多者4个月,还规定必须在6个月修造竣工船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让木材干透是困难的,木材没有干透,木腐菌容易繁殖,木材的强度和耐用性会大大降低。
航速性。风帆时代,海船的推进器主要是风帆,依靠风能推动船只前行。风向、风速以及风帆受风面积决定着战舰航行的速度。中国战船普遍较小,风帆面积不大(最大帆船“耆英”号风帆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受风力自然不会很大,后经过改进,设有“头巾”、“插花”,最大航速约为12.9公里/小时。而英军战船挂有横帆、斜桁帆、支索帆、三角帆等多种风帆,有效地提升了帆的受风面积,像英国“胜利”号战船,所挂帆面积竟然有4英亩(16188平方米)。满帆时,一艘大型战船可挂36面帆,能以18.5公里/小时的航速破浪前进。
中国战船的机动性优势消失
操纵性。船尾舵(轴转舵)是中国人在公元4世纪末的发明,但是到了清末,1400多年过去了,中国船舶的操纵技术仍旧没有什么创新与改良,仍是停留在老祖宗的发明上。
欧洲船只的操作系统,在1180年就发生了跨越式革命,由船尾舵转化为用操舵杆操舵,它改变了依靠人力在整个甲板宽的地方大幅度转舵的笨拙方法,不仅解放了水手,还腾出更多的空间安放火炮,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战船机动作战能力。到了18世纪,舵轮的出现,让船只的操作更加便捷与容易。
机动性。清军的战船,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主要是为对付海盗,为追求较好的机动性,清廷推行战船小型化,船只的载重能力自然就不强了。而英国的大型战列舰,高大、吃水深,但存在调戗(掉头)较难的不足,机动性比不上清军的战船。但在鸦片战争一开始,英军就派出4艘蒸汽动力的明轮船参战,后来增加到14艘,这些蒸汽明轮船可以直线航行,不必根据风向和水流曲折航行,也可以根据战事快速进退,机动性极好。见过蒸汽动力明轮船的琦善感叹道:“行捷如飞,路径循熟,随处窜越。”
综上所述,清军战船除抗沉性、机动性胜过英军战舰外,其稳定性、坚固性、防腐性、操纵性及航速都不如英军战船。随着英军蒸汽动力战船投入战场的数量增加,清军战船机动性的优势也随之消失。在7个技术性能比较当中,英国军舰6个占优势,再加上舰载武器和战术的优势,英军战船的战斗力远在清军战船之上,故整个鸦片战争,清军战船与英军战船并没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交战。
实际上,在18-19世纪,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军事武装已是船坚炮利。而中国却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悠然前行。清朝水师的主要用途不是防外而是安内,船虽不坚,炮虽不利,但对制服老百姓已经够用了。正是这些做法,给了中国海防以致命的打击。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