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学者:台拒ECFA经济必垮
2010年02月04日 12:22台海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郑国汉指,台湾利用ECFA升级产业后,全世界的市场都会欢迎其产品,反而有条件提升市场多元化,不会过度倚赖大陆

台海网2月4日讯 著名国际贸易理论专家、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郑国汉接受香港中评社访问时认为,台湾经济在90年代初比韩国更强,现在人均GDP仅及后者一半,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只因从前空耗了太多岁月;现在唯一出路是藉着与大陆签订ECFA,进而融入整个东盟10+3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与东盟10+1自贸区已于元旦成立,东盟与中日韩10+3自贸区亦即将建成,届时将成为坐拥全球3分1人口的最庞大自贸区,现在所有参与的经济体都在磨拳擦掌,准备迎战这个契机。但是,有一个经济体却被排除在热闹的派对之外,独处一隅,冷冷清清,找不到定位。她就是台湾。

上述并非骇人听闻的恐吓,而是大部分台湾人心中共同的忧虑。破解这个困局,不少人认为必须与大陆签订ECFA、再跟东盟和日韩缔结FTA。然而,同样亦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和异议。而正反两方,都不脱政治意识形态的羁绊,纷纷扰扰,议而不决。为此,中评社专访了著名的国际贸易理论专家、研究东亚经济多年的郑国汉教授,请他为台湾的经济前路提供客观的判断。

自贸区形成排外效应

郑国汉生于香港,1980年获加州柏克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获终身教席,1992年返港加盟科大,历任经济系主任,去年起接任商学院长,专研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合作。他指出,东盟10+3自贸区成立后,不仅区内的经贸活动会因壁垒降低而更加畅旺,另一个为人忽略的重要因素,是自贸区会形成排外效应,因此区外的经济体--尤其是体积细小的--若想进入区内做生意,所面对的壁垒会比从前更大。

换句话说,东盟10+3自贸区成立后,若台湾未能以任何形式融入这个区域,而想和区内的国家做生意,所面对的处境会比今天更加严峻。另方面,台湾优势产业的传统对手,包括韩国的电子业和印尼的化工业等,因为是自贸区一分子,享有几近零壁垒的优势,抢占区内市场更加如鱼得水。两个效应相加,郑国汉表示,台湾外贸产业的前景不问可知。

非但如此,抢市占率的意义,不仅在于今年增加多少生意,更重要的是藉着规模效应和加大研发,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为往后几年的竞争力打下基础。郑国汉指出,这种藉着各国各自发展优势产业,在庞大的共同市场里分工合作、享受规模效应,最终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才是成立自贸区的最终意义所在。

举例说,韩国面板萤幕厂藉着抢占大陆及东南亚市场,一面提高生意额,一面享受规模效应,并增加科研的投入,改进生产技术和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另方面,台湾同业厂商的市占率会不升反降,生意做少了,科研投入因而削弱,竞争力逐渐消减,最终完全被排挤在市场之外。换句话说,就着可以规模化的产业而言,自贸区的成立会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后果。

台湾平均薪酬仅及韩国一半

谈到韩国这个台湾的老对手,熟悉东亚经济情况的郑国汉指,台韩从前同为亚洲四小龙,起步点差不多,优势的产业也相似,可说是高度重迭。在90年代,台湾的出口总额和人民平均薪酬都高于韩国,但到了现在,两个指标都仅及后者的一半。韩国由落后而迎头赶上,台湾由占优而大大倒退,原因何在?据他观察,最重要的因素并非经济原因,而是在于政治。

他指出,韩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团结、坚毅、重视国家荣耀,纵然内部也有不少政治争拗,但是在对外争取整体利益的时候,很容易就可以团结一致、举国投入于同一目标。这方面的特点,正正显现在电子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在90年代初,韩国的电子业水平不如台湾,更远远落后于日本,但是政府决心要打造出几个国际大品牌,为此不惜一切,由国家斥巨资支持企业研发,导致负债累累,期间并经历了97金融风暴的冲击,全国人民捱了好多年苦日子,才有今天的三星和现代等超强企业,支撑了经济半壁江山。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