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两会领导人商谈日前结束,虽然街头没有出现激烈的抗争,但原订签署的两岸租税协议临时撤签,非但开历次两会领导人商谈判破局的先例,也使日后两岸协商模式,出现质变的可能。
签订“两岸避免双重课及加强税务合作”,是参照台湾目前已生效的十六个国际租税协定,以国际间税约范本做基础,其目的在消除重复课税,让台商少缴税金,加强台商竞争力,提供优质的税负与投资环境,吸引陆资来台,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创造就业机会。
然而,这一立意良善的协议却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卡,自然使人错愕,其原因究竟何在?外界纷纷揣测。从目前已见诸媒体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涉及“主权”争议,中国大陆有意将香港模式套用在台湾;第二,部分台商企业反弹,中小企业台商不希望税籍资料曝光,大企业也害怕税籍资料公开后,可能遭到大陆不肖官员假查税之名行勒索之实;第三,大陆官方不同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我方有疑虑;第四,技术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就“主权”部分而言,两岸在处理协议问题上,早有“暂时搁置主权”的默契,过去三次两会领导人商谈才会完成九项协议,包括与“主权”关系密切的直航、“司法”互助与共同打击犯罪等项目,都是暂时搁置“主权”,照理讲不致于会单独就租税协议特别要求,这一项目显然不应该是翻盘的主要原因。
不过,大陆方面有关单位在会前临时变卦,要求将关键产业的税权由原先双方已谈妥的“居住地”,改为“所得来源地”课税,也就是不但可对台商在大陆所得课税,台商在台湾的所得,也应并到大陆一起申报,由于涉及不同所得及配套措施,双方既然各有坚持,再加变更会影响原本共识中许多执行细节的订定,并影响我方税收,必须重新规划,同时评估利弊得失,因此延后签署确实有其必要。
至于台商反弹,更是十分讽刺。原先租税协议就是应台商的要求,希望避免双重课税,但现在台商却害怕税务资讯透明之后,反而会被大陆方面恶意查税或加重税负,所以普遍由原先的支持态度转向为反对,这固然是当局审慎其事的原因之一,却也不足以构成撤签的理由。
显而易见,租税协议破局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和技术性的问题,与其在双方仍有歧见,争议并未消除之前仓促签约,当然不如冷静评估之后再行协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协议的破局,一方面彰显了我当局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一贯立场,和务实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显示未来两岸之间,双方都不会再无条件的释出善意或是一味的迁就对方,而会务实的从专业考量;同时,过去两会先签协议再续谈细节的模式,可能也会大幅调整,包括ECFA在内,今后双方未就细节达成共识之前,大概就不会拿到枱面。
总之,两岸租税协议可以有效透明化台商在两岸的租税活动,也可以提供双方更合理、公平的租税课征机制,基于台湾的利益,两岸租税协议迟早总是要签署。不过,双方目前既有歧见,租税协议延签未尝不是好事,希望两岸当局都能在务实的原则下,继续进行未来的协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