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台湾 > 透视台海 > 正文 |
|
有政治评论员用“精彩绝伦”形容2006年的台湾政局。从旁观者角度看,这4个字可谓恰如其分,本年度台湾政局的瞬息万变和跌宕起伏确乎是前所未有的,各种政治势力围绕“倒扁”与“挺扁”的攻防令人目不睱接,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走上第一线,更令社会动荡到了壮观的程度。
但是,台湾民众面对当局的贪腐却只能“徒呼负负”,承受政经空转和社会分裂带来的切肤之痛,感受“贪腐当关,万夫莫开”的无奈与痛苦。
民进党陷入贪腐危机
民进党执政以来的贪腐弊案从2005年下半年便露出冰山一角,国民党“立委”邱毅手举照片有凭有据揭出前陈水扁办公室副秘书长陈哲男曾前往泰国和韩国,透过当地赌场洗钱,牵出高捷工程中官商勾结弊案。2006年,弊案连环揭出,“台开案”、“SOGO礼券案”、“公务机要费”案……案涉马永成、赵建铭、吴淑珍等陈水扁亲信、家人乃至他自己。弊案效应状如井喷,令陈水扁及民进党陷入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
陈水扁的民调一路创新低,从6年前的最高峰下滑到12%,民进党支持率也跌到18%。岛内“倒扁”呼声四起,连亲绿学者都组成联盟声讨陈水扁。8月兴起的“反贪腐倒扁”运动获得百万人支持。这支“红衫军”长达数月时间里风雨无阻地坚持,整齐划一的“倒扁”手势,震撼人心的反贪腐诉求,传达出台湾民众对政治现实强烈不满、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心声。“反贪倒扁”运动的声势之大、参加者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台湾历史上前所未有,对陈水扁及民进党造成了巨大冲击。
由于不能够与贪腐切割,民进党形象也遭到重创。民进党长期自我标榜的“清廉、道德”形象彻底崩毁,加之执政无能、改革无力,陈水扁当局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台湾民众的信任和尊重,其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正面临空前的危机和质疑。
但危机中的民进党为了一党之私全力护扁,以求保住执政地位。岛内舆论认为,民进党在执政后急速腐败,已形成“共犯结构”,一损俱损,“保扁就是保自己”,所以拼命动员“深绿”基本盘,令在野党三次“罢免案”都无功而返;风雨中的“倒扁”“红潮”逐渐消退……
目前,陈水扁又一次暂时撑过了下台危机,但台湾民众在“反贪倒扁”运动中表达出的愤怒,已经使陈水扁的执政基础严重坍塌,他们提出的要求回归“理义廉耻”等传统价值的诉求,引起社会深层的思考与反响,对未来台湾政局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台独”动作频仍
一年来,陈水扁家族弊案爆发,面临在野党、社会民意及绿营内部要求其下台的巨大压力,陈水扁为模糊和转移弊案焦点,巩固自身权力,完全倒向“台独”基本教义派,企图通过操弄激进“台独”路线,抢坐“台独”教主的地位,确保其权力的稳固和下台后对政坛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台独”基本教义派也认识到2008年后“台独”的希望更为渺茫,因此企图利用陈水扁的剩余价值,逼其在2008年前推进“台独”步伐。而民进党因担心失去“深绿”选民的支持,也不得不接受陈水扁的绑架。
受弊案影响,民进党在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中大败,民进党内要求陈水扁负责的反扁声音传出。2006年一始,陈水扁便摆出更“独”的姿态,抛出“元旦讲话”,鼓噪“台独”。春节,陈水扁为“台独”再加码,公然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抛出“废统论”,引发轩然大波,吸引“独”派的喝彩,压制住民进党内对他的不满,缓解“跛脚”的压力。最终,陈水扁为了给美国一个交待,玩了一个“一碗豆腐、豆腐一碗”的文字把戏,在各方压力下将“废除”改为“终止”。国台办就此发表声明指出,陈水扁企图借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加速推进“台独”活动,谋“独”之心,路人皆知。
为了转移弊案焦点,陈水扁及民进党挑起“统独”矛盾的“独”招连绵不绝。5月抛出首份“国家安全报告”;6月提出“宪政改造工程”;9月鼓吹“宪改变更领土”说、“第二共和”说、冻结“宪法”“制新宪”话题;10月启动又一轮“台湾正名”运动……凡此种种,都是借“独”自救脱困的老招数。
值得注意的是,陈水扁加快了谋求“法理台独”的步伐。9月24日,陈水扁在民进党“宪政改造研讨会”上,又违背其“宪改”不涉及敏感议题的承诺,表示“可处理领土范围问题”。10月15日,陈水扁在“台独”大佬辜宽敏寿宴上进一步表示,他赞成辜关于“冻结现行宪法、制定‘第二共和宪法’”的主张,并称“这是现在进行式”。尽管岛内舆论抨击扁此举是拿台湾的安全为赌注,换取个人的政治筹码,但扁不为所动,11月2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再次声称要“冻宪”,并在“新宪法”的序言中厘清台湾“疆域”范围。
12月初北高市长选举,民进党在声势空前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以微弱优势拿下高雄,岛内舆论认为,为报答绿色选民,陈水扁和民进党未来可能在“台独”的路上走得更快更急,加大推行“法理台独”的力度,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安全的威胁不可忽视。
蓝绿对峙依旧
民进党多年苦心“经营”的“省籍矛盾”、“统独矛盾”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问是非、只问蓝绿成为台湾社会的怪圈,连反贪腐的基本价值都被民进党以蓝绿颜色宰割。今年,岛内政局蓝绿对峙依旧,“两党政治”的格局在双方的消耗战中逐渐成型。同时,蓝绿双方为因应选举而进行盘整,各种内部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蓝绿两大阵营之间的政治博弈,呈现反复纠缠、相互虚耗的基本特征。2006年双方在“罢免案”、“军购案”、“‘检察总长’与‘监委’同意权”、“政党不当取得党产处理条例草案”及陈水扁极力推动的“二阶段宪改”上进行攻防。
在两岸政策上,民进党当局仍秉持“积极管理”思路,加以限制和紧缩。虽然民进党内曾出现“改革派”呼吁放宽两岸“三通”的声音,所谓的“苏修路线”也一度被认为可能做出某些务实调整,但这些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遭民进党内围剿扼杀。
而北高市长选举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弊案没有让民进党的绿色基本盘崩溃。一些选民虽然不满陈水扁和民进党的执政表现,仍然不愿意把票投给国民党。岛内政坛蓝绿对峙的局面,在未来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而2008年的“大选”,蓝绿之间的胜负也仍存在诸多变数。
蓝营内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坚持参选台北市长让国亲之间矛盾浮现;绿营则因李登辉表态赞成“罢扁”,企图利用切割贪腐而获取政治利益,使得民进党与“台联党”之间的矛盾明显激化;而弊案缠身、内外交困的民进党内部各派势力更是出现明显分化,扁系与非扁系、陈水扁与“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之间、“保皇派”与“改革派”、各派系与“新系”之间利害关系错综复杂,仅仅是勉强维持在“恐怖平衡”之下。
北高市长选后,宋楚瑜宣布退出政坛,有评论员指出,国亲整合的可能性趋高。“台联党”的处境更惨。舆论分析,小党泡沫化,国民党与民进党两个大党对决的形势更趋明朗,岛内的“两党政治”格局已成型。
北高选举结果让陈水扁及民进党缓了一口气,缓解了陈水扁立刻下台的危机。但危机并未过去。2007年又是一个“选举年”,有分析认为,在此过程中,民进党为了选举利益与扁“切割”,拉扁下台不无可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12-27 第03版 ) 记者 王 平
编辑:
luw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