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开放顺风车成就台商大集团 接班问题浮现
2009年09月25日 13:56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新网9月25日电 一九八七年,台湾开放探亲后,成千上万离家数十年的老荣民络绎返回大陆探亲;庞大探亲团中,还夹杂不少对大陆环境好奇的台商,藉探亲之名行考察之实,从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台商投资大陆热潮。二十年来,台商不仅成为大陆经济崛起的推手和主要动力,更藉此成就自身奇迹,两岸关系沧海桑田可见一般。

成就大集团愿望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祖籍江苏江阴的台企联会长张汉文,原本在台湾中坜从事制鞋业廿多年,一九九0年在许多同业陆续前往大陆寻找事业第二春时,张汉文也随著台商游向了距离香港不远的东莞,希望藉此让自己的企业更花繁叶茂。

二十年前的东莞,夹在广州、深圳之间,还是一个基础建设严重落后的小城市。回忆当年,张汉文表示,大家对过去大陆的政治运动余悸犹存,没人愿意购买土地建厂,尝试性的投资,导致厂房、土地几乎都是用租的。

台商刚前进大陆时,正好碰上开放阶段,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如奉上宾。虽然台商投资大陆初期,既没高速公路,更缺乏完善法令,但由于大陆人力、土地资源相对低廉,许多台资企业,都由台湾数百人的规模,膨胀到数千,甚至数万人的庞大生产基地。

已在香港上市的台升家具,十九年前到东莞大岭山投资时,还只是一家规模有限、产品以撞球杆为主的小公司;但在董事长郭山辉努力下,配合政策全力拼经济。如今,台升已跃居全球木制家具属一属二大厂,且拥有东莞与嘉善两个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著大陆逐渐由以往单纯的“世界工厂”角色,逐渐朝“世界市场”过渡。郭山辉的精致木制家具也开始进军大陆内需市场,以旗舰店加经销商模式,利用自有品牌,在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一带布局,迎接的是大陆民众愈来愈强的消费力。

同样早在二十年前开台湾电子业先河,在深圳龙华设厂的富士康(鸿海),原先只设立数百人的生产线,没想到在成本下降,良率直在线升的带动下,藉由广布大陆各地的生产基地,富士康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代工霸主,同时更拥有超过五十万的员工。

这种巨无霸级企业,以往在台湾想都不敢想,但到了大陆,许多不可能都化为可能。

就是因为大陆开放后的环境,滋养了许多台资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东莞台协会长叶春荣认为,无论是主攻内销的统一、康师傅,或是专长出口的鸿海、台达电等公司,都利用大陆的投资环境或市场,成就了大集团的愿望。

组台企联打破惯例

进军大陆超过二十年的台商,不仅在事业上愈做愈大,为维护合法权益,组织台商协会,积极从事公益,成立全国性组织——台企联,甚至成为地方政协委员,是随著台商投资深化、内化大陆后的新产物。同时,这现象也表明台商投资深入后,大陆许多惯例和旧思维开始转变。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