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总理“割稻”与“高端”调研
2007年03月08日 15:40投票数: 顶一下  【

10月29日上午,温家宝前往广西来宾市桥巩乡下料村。看到路边的稻田里农民正在收割稻子,温家宝立即停车走进稻田。正在割稻的壮族女青年黎莉和周围的村民惊喜地向总理问好。温家宝接过她手中的镰刀,割了几把稻谷,笑着说:“你看,我还没忘记使镰刀吧。” 在农户家中,他点燃沼气灶察看火苗,并登上楼顶的平台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温家宝和簇拥上来的农民边走边聊,挨家挨户走访,用了近一个小时。(新华社,11月1日)

或许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继2004年为农民“讨薪”后,温家宝总理再次出如此“绝招”。对一个备受现代化发展所挤压的农民群体来说,“总理割稻”这样的画面与描述总是让人深感其如此予农民以“厚爱”,让人莫不“感恩戴德”。就媒体来说,只有“物以稀为贵”,才能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事件和新闻。这一点,也折射了一个大国总理的亲民形象,并且将其具化为微观的具体行动――类似为熊德明农妇讨薪,与农民共割稻等生活“琐事”。毕竟,民为国之本,国之基,国之源。

只可惜类似温家宝总理这样的平民作风与底层举动尚未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共识,更莫期望此举成为广大领导干部“集体无意识”的普遍行动。正因此,有网友才发出如此深情呼吁:愿温总理躬身割稻的身影不再孤单。其背后的政治寓意何其深厚与耐人寻味。一个人靠单打独斗无法改变既有政治生态的面貌与习气。哪怕是一国总理,更遑论是一大国总理,莫不如此!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这么复杂的政治格局与政治现实。

当我们从总理“往下走”时,我们为类似“总理割稻”的举动而倍感亲切的那份细腻的感情再也难以――有些地方,恐怕是根本无法――找到。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点,群众普遍垢弊的现在干部“三多三少”的现象就是一有力明证:浮在面上的多,“沉”下去的少;跟着喊口号的多,具体抓落实的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

不能“沉”下去,是因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大多数的“调研”还是在“高端”状态中进行。无论是哪一级的领导干部下去调研,都是下级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就算是去农村,也是事先安排好去哪些能够给本地带来“镜头”、可供解剖、具有正面效应的“麻雀”。我们的媒体报道时都不会忘记说:某某书记或长来某某地调研,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某某书记或长们陪同视察。

从1950年开始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6年的逢先知先生在一篇关于毛泽东晚年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讲述:

“他自己讲过,进城后,官做大了,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那样的调查没有了……解放以后他就没有到农村中做过直接调查,更没有在农村住过。他每次下去,都是省委书记陪着,听汇报、调查的对象不是地委书记,就是县委书记,这怎么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不脱离实际才怪。所以,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出现那么大的失误,脱离实际是主要的”。

“他了解情况,不是看报告,就是听汇报,而这些又有相当成分是看他的脸色行事,喜欢什么给什么,强调阶级斗争了,马上就来阶级斗争的材料,强调生产了,又报来关于生产的材料。长此以往,不出问题才怪。”(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编著:《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下),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页。)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霍吉和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