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须加强应对极端天气对农业影响
2009年12月11日 16:39凤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全球在过去十几年的气候变化,主要谈的是减缓、减少排放的问题,而没有对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关注太多,但这两年大家意识到了,现在开始关注,其实挑战蛮严峻的。日前,气候组织大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做客凤凰网,与主持人刘海林共同就正在召开的哥本哈根峰会进行热点分析,以下是原文实录:

刘海林:其实关于气候变化,我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注意,我们也注意到,这两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实际上我们自己感觉,不是变暖,而是感觉气象灾害比原来多了。举个例子,前两个月前,北京第一场大雪,雪下的很大,当时我们很多朋友在机场赶飞机,在机场大概等了十几个小时,飞不了。后来原因才知道是什么,因为机场没有准备除雪设备,后来我们大家开玩笑说,可能大家以为气候变暖了就不下雪了。其实现在看来,这个气候的变暖,可能不只是绝对变暖,可能使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非常高。

那么这样一个直接的威胁就是说,对农业的生产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中国13亿人,我们在中国在全世界来说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如果今后全球气候变化继续恶劣的话,对粮食生产一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很多专家都已经有数字了。到2020年的时候,如果在这样下去的话,产量至少减产10%。

所以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在农业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因为还有一些西方的学者,其实有提出一种说法,可能也很可笑,他披露亚洲人,说亚洲人气候变暖有一个责任,因为你们中国大米太多,稻田里冒气泡,那气泡就是甲烷,说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其实这样的话,一方面可能我们粮食本身就是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了你现在的粮食还对温室效应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你觉得在应付气候变化方面,我们在农业、粮食安全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有效措施?

吴昌华:其实他们如果谴责中国稻田种得多,可以谴责他们养牛养得多,因为牛粪也是排放温室气体的。气候变化从科学界来讲,结论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其实1992年的时候,当时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当中的语言,当时还是说全球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来预防气候变化的发生,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来,这个结论是越来越明显,它不是预防,你已经没法预防了,它已经在发生了。

那么在发生当中一些很重要的迹象,也就是一些现象是什么?一个是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是越来越多,所以大体的说全球在变暖,因为从整个全球的平均温度的角度来讲,是在上升的。但是体现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区域和国家的时候,它可能体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你刚才讲雪灾的时候,机场都没有这种应急措施,因为这个事情是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没有想象到的,当时做可行性研究也好,做机场的开发或者设备,没有想过出现这种现象。所以基本上现在有很多的现象是人类措手不及,没有应对的。

这里面尤其关注的刚才谈到的粮食问题,农业问题,当然中国现在可以喂饱我们自己的人。但是其实目前气候变化已经在发生,极端天气包括了洪涝、干旱等等,还有病虫害,这种不可预期的发生。农业系统准备好了吗?并没有,所以现在在基本上严格来讲,这是属于适应这个领域,农业这个行业怎么去适应,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大家要吃饭的问题。

所以现在更多的包括国家,也包括研究界,也包括政府,都在积极的想办法研究这个问题,你要理解。理解这个问题之后,然后去想出解决的办法。中国现在,我也评估过几过这种示范的项目,其实很多的还是从头开始,因为以前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过这些问题。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从积极的角度来讲,也可以发掘出一些,不是高科技的东西,但是实实在在又实际有效很土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如果在现实当中通过各种研究去发掘出来,而且给它规模化,传递出去,希望它的效果会很好,就不仅仅是高科技的问题。

现在说句实话,从适应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在过去十几年的气候变化,主要谈的是减缓、减少排放的问题,而没有对这个适应的问题关注太多,但这两年大家意识到了,现在开始关注,还是那个起点,其实挑战蛮严峻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