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计划生育国策出台:只生一个好
2009年09月01日 10:08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计划生育宣传画

【前言】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提起计划生育,这是上世纪70年代,人们常挂在口头的一句顺口溜。

到了1980年,“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已响彻大街小巷。

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当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前面也走过了一段曲折起伏的路。因为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推行以控制人口为主旨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非常大。 然而正是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而现在,控制人口已非计划生育的全部。这项改变了每个中国家庭的政策,也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涵义。

【导读】

王龙:计划生育政策属于经济改革范畴

计划生育政策纪实

“消灭小三儿”

1973年,26岁的马玉清调到崇文修理公司担任女工委员。新的职务也给予了马玉清一项陌生的工作,计划生育。

“当时的口号是,‘消灭小三儿’。”马玉清回忆说。

小三儿,可不是现在说的第三者,而是第三个孩子。在城市,最初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事实上,这不只是马玉清的新工作,也是整个中国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

彼时,已进“文革”的中后期,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社会生活开始接近正轨。而在度过了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灾难后,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从1962年到1970年,净增长了1.6亿人,达到8.3亿。统计数字表明,在1970年,平均一对夫妇要生育5个孩子。

马玉清当时接受培训时,被告知“人口生产过剩,已经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1970年开始,国家逐步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1971年国务院转批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消灭小三儿”只是带有强烈北京话特色的地方口号,国家提出的口号是“晚、稀、少”,即晚育、拉开生育间隔、少生孩子;后来则将“少”具体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马玉清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动员女工不要生第三个孩子。

当时的计划生育工作并没有提到之后的高度,崇文修理公司下辖多个修理厂,有2000多职工。马玉清经常要下到企业召集女工开会,宣讲计生政策。在当时“恢复生产”为主流的氛围中,马玉清宣传计划生育会占用女工的工作时间,她因此成了一些厂长不欢迎的人。“有一个厂的领导见到我就说,‘你又来了,你脸皮怎么那么厚?’”

在当时,计划生育工作者也没有此后的行政处理权力,马玉清和她的同事们的主要“武器”是说服教育。

可以生两个孩子的政策,让马玉清等第一批计生工作者的压力并不巨大。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可以接受拥有两个孩子,特别是如果一个是男孩的话。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居高不下,在启动经济发展的马达轰鸣声中,国家开始考虑推行更为严格的“只生一个”的政策。

只生一个孩子,对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推行这一政策前,1980年,中央专门召开了五次会议讨论是否可行。

<<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