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计划生育国策出台:只生一个好
2009年09月01日 10:08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0年后的“421”

2008年,一部名为《中国家庭421》的电视剧开始播映。

421?

是的,时间回到20多年前,这是1980年,中国的计划生育决策者们所担心出现的家庭构成——四个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孩子。人们担心年轻的夫妇将会面临沉重的负担,国家会走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人口总量的10%以上。

当年认为421家庭不会广泛出现的人口专家田雪原坚持,目前,421家庭的比重并不大。

然而,还有比这更让人焦心的。

郭新华的女儿和女婿都是独生子女,按照法律,他们可以生两个孩子。可在大公司工作的压力,使得女儿必须一再推迟生育。

“我希望他们生两个孩子。”郭新华说。

事实上,421家庭现在还不让人烦恼。夫妻俩都是1980年后出生的,目前正年轻,他们的父母也不超过60岁,可以照顾孩子。而10年之后,一系列的问题都会被放大——孩子该上学、老人会多病、中间的两口子也人近中年。

计划生育面临着更为微妙和复杂的局面。

时间回到1950年,那时候,马寅初先生开始提出自己的人口理论,他称之为“控制生育”。

是什么使得当时的政府将国策命名为“计划生育”而非“控制生育”?

人口专家田雪原说,1950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会上讲过,我们国家的经济是有计划的,人口生产也要有计划,生产桌椅板凳要计划,生孩子也要有计划。

从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计划生育的涵义已经越来越丰富。

它还将继续计划着每个中国人的家庭,计划着中国社会的未来。

共和国纪事系列文章:

"只生一个好"是怎么提出来的

说起人口控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计划生育”。20多年来,“只生一个好”这句口号己深入全国广大城乡。

那么,为什么把生育指标确定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这一决策的理论和科学依据何在?它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又如何呢?

本报记者采访了原国家科委“人口控制与对策”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孔德涌,探知那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历史。

运用数学模型发现“妇女总和生育率”

对中国的人口发展研究影响最大的,当数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国家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宋健,开始关注中国人口控制的问题。他和同事于景元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控制理论来探索人口控制问题,共同设计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寻找中国人口控制问题的“关键”。

经过无数的日日夜夜,他们最终发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参量―――妇女总和生育率。它的含义用日常的语言来表达,即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孩子的数目。同时,他们又用略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计算出这参量的临界值为2.14。

这就意味着,如果平均每对夫妇只生2.14个孩子,使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相对平衡,中国人口总量将保持不变。但是如果超过2.14,则人口永远只是增加,不会减少,如果小于2.14,则人口会逐渐下降。

所以, 2.14成了维持人口系统稳定的关键数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