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工家庭的教育困局:子女留守成永远的痛
2009年03月16日 11:45中国教育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3天的年过后,春节的热闹气氛一天比一天淡。在皖西霍山县,回乡过年的打工者在享受了短暂的家庭团聚后,大多开始筹划新一年的去处。“经济危机”这个天天在电视新闻里听到的词,去年下半年已经让他们尝到了苦头。江浙、上海和广东等地的工厂纷纷裁员或倒闭,许多人需要重新寻找去处。

正月初八早上,天还没有大亮,街上店铺开业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薄薄的晨雾中混合着火药的香味。此刻,车站是县城最繁忙、最热闹的地方。出门打工的人簇拥在售票厅和即将带他们出远门的客车边上,男男女女的叫喊声、拖拉行李箱的声音和汽车发动的声音响成一片,整个车站像一锅翻腾着水花的开水。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巴驶出车站,车腹的行李柜不够用,车厢里也塞满了大包小包。

在霍山这个劳务输出县,这是每年正月的寻常景象:四乡八里的打工人就像股股溪流,源源不断汇集到县城,再从县城“流”入驶往省外的长途客车,或者经省城合肥涌上开向江浙、上海或者广东一带的列车。举国关注的春运大潮,就是这样汇聚而成的。

然而,在张宜明看来,这一切已经毫无新意了。

2009年,是41岁的张宜明出门打工的第18个年头。当他1991年第一次外出时,并不知道随后会有亿万农民兄弟走上同一条路,也不知道自己将像候鸟一样年年往返于家乡和异地。

如今,当年的毛头小子人到中年,16岁的儿子已经跟他一般高了。每次回来,看到长高的儿子他都倍感欣慰。但儿子上中学以来,成绩一落千丈,而且不断惹出麻烦,几乎要被学校“劝退”……

不再轻松的打工之路

出门的前一天晚上,张宜明的父母默默地给他们装行李,堂屋的大桌上摆满了腊肉、咸鱼之类的东西。又是一年分别的时候,不舍的情绪让一家人都不言不语,但是儿子巧生还在房间里玩电脑游戏。

年前,张宜明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几天,巧生天天扑在电脑上,甚至想让父母把电脑留在家里。妻子汪梅想答应儿子,但是张宜明坚决不同意。他知道初中还不到用电脑的时候,有了电脑只会让儿子更加不务学业。

虽然巧生此时的表现让张宜明有点失望,他好几次想把儿子喊过来,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马上就要走了,他还是想让儿子多玩一会儿。

张宜明坐在堂屋抽闷烟,想着这些年自己一次次出门,“虽然每一次都舍不得,但还是能放心地走。现在儿子渐渐大了,出门的感觉却越来越不轻松了”。

儿子出生的时候,张宜明向厂里请了假,乐颠颠地从张家港跑回来,用打工挣来的钱,安排了一场像样的喜酒。农村虽然允许生二胎,但是如果头胎生的是儿子,几乎没有人愿意再生。妻子汪梅不负众望地生了儿子,因为生得“巧”,就给儿子取名“巧生”。

儿子还没满月,张宜明就匆匆回厂里了。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出门打工的人还很少,而江浙一带的工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亟需劳动力。张宜明走的路子,被越来越多的村里人看中。他每年回来,都有一帮亲戚朋友找上门,让他带着出去打工。

巧生3岁的时候,张宜明夫妇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然后一起去江阴打工。张宜明在一家机械厂当焊工,妻子汪梅则在相距不远的一家纺织厂。两口子住在机械厂的职工宿舍,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是他们在异乡的家。

巧生6岁上学时,他们也曾考虑把孩子接到江阴读书,但是当时外地学校收费太高,费用是在家乡读书的几倍。更大的问题是,他们都要按时上班下班,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上学。于是,张宜明和父亲张中银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巧生在老家上学,一切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张宜明夫妇负担。

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的积蓄也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不愁了,只读过初中的张宜明望子成龙的心情更为迫切。除了“念书考大学”,他几乎没有为儿子规划过其他路子。“我小时候想读书没有钱。现在供儿子读书不成问题了”。

他也经常把这话说给儿子巧生听,并现身说法讲了很多不读书的害处。因为没有学过高中的立体几何,张宜明在厂里经常遇到图纸看不懂的情况,这使他痛失很多升迁机会。被提升为质检员后,他一直梦想当上车间主任,“天天坐办公室”。然而,尽管数次被列为候选对象,最终都因为学历太低而失之交臂。“别说大学了,就是读个高中,我也早坐办公室了!”他不无遗憾地说。

整个小学阶段,巧生的成绩都名列班级前茅。尽管全班只有十来个学生,但这已经让张宜明夫妇满怀希望了。初中入学考试,巧生在全年级200多人中,成绩中等偏上。然而,上了初中后,“个头在猛长,成绩却一路下滑”。初二下学期,张宜明第一次知道,儿子的成绩已经在班里倒数了。

2007年回乡过年,有熟人告诉他:“听说你儿子在学校是‘八大金刚’之一……”张宜明几乎崩溃了,他知道‘八大金刚’意味着什么。

回到家,他第一次发现了儿子的变化:淡淡的胡须、变粗的声音,话也少了。他开始以谈心的方式开导儿子,但是无论说什么,巧生总是低着头,不言不语。年后,张宜明夫妇心神不定地出门了。此后,他们几乎一周一个电话,但每一次儿子都只是沉默地听着。

2008年10月,张宜明忽然接到父亲张中银的电话,说班主任要他们把巧生领回家呆几天,而巧生也不想再读下去了。他急忙请假回来,火急火燎地来到镇上中学。班主任告诉他,巧生现在经常逃学,全部心思都用在打游戏和谈恋爱上,学校已经管不住了。

张宜明跟班主任磨了半天,巧生才没有被“劝退”。回到家里,他跟儿子谈了一个晚上,甚至语带威胁地告诉他“不念书就马上去打工,自己养活自己”……

把儿子送回学校后,张宜明心神不定地出门了,“平时一想到儿子,心里就悬着”。

过年这几天,他天天对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临走时还是放心不下。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接到学校或者父亲的“告急”电话。

延伸阅读:

专家称“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可能危及农村未来

一个打工村的生态群像:留守儿童达8万名

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 专家称勿夸大严重性

留守少年在全校2000余名师生面前跳楼身亡(组图)

留守女孩怨怪父母关心少出走 外婆自责服毒(图)

福建:13岁留守儿童无人管教 强奸2名7岁幼女

12岁留守少年自杀 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父母

一个打工家庭的教育困局:子女留守成永远的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以瑾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