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工村的生态群像:留守儿童达8万名
2009年02月09日 10:20新京报 】 【打印

2月3日,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赶往火车站。河南是中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牛书培 摄

据统计,在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新京报》派出多路记者采访,今日起推出“关注失业农民工”专题报道,剖析农民工流出地的小村庄,寻找农业工创业的样本,体验重新找工作的艰辛。

- 前言

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影响的不止是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根据统计,在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

失业后的农民工该怎么办?是甩起膀子自己创业,还是继续到城市寻找一个饭碗?农民工失业对中国社会有何深层影响?又该如何去迎接这些挑战?

《新京报》派出多路记者,剖析农民工流出地的小村庄,寻找农民工创业的样本,体验重新找工作的艰辛,展现这些不容忽视的现实图景,期许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核心提示

在劳务输出大省河南,县级市邓州,又是一个务工人员输出重地。该市130多万人口,常年在外务工者超出40万人。春节前,邓州返乡农民工人数在15万以上。

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河南50多年来最严重的冬旱期。这些身兼农民与工人的劳动者,心境也与以往有些不同。

没人知道他们将在新的一年面临什么。他们拥有的,是自己年轻的身体,和未知的希望。

南河池村便是邓州一个最普通的村子。

从立冬到立春,近90天,这里几乎没下过一滴水。

50年一遇的旱灾让孙亮的爷爷忧心忡忡。早晨起床,他总是远望村外无边的麦田,“这可咋办呢?”

南河池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辖区的西北角,这里没有机井,绝大多数农田只能靠天收。

孙亮对此却无所谓,“旱就旱吧,反正小麦也不值几个钱。”

让孙亮发愁的是,过年后,在南方那个已经不再拥挤的小镇,自己能不能重新找个饭碗。

600多人口的村庄,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超过150人,孙亮是其中之一。他21岁,最喜欢的,不是这个一到夜里伸手不见五指的村庄,而是他打工的广东惠州,那里有拥挤的夜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哥们儿,热闹。

早在去年11月,孙亮就回村子了。他打工的鞋厂宣布倒闭后,这名年轻的针车工滞留半月,也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回家后,孙亮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渗进了村子里。打工的年轻人有不少失业的,没失业的也抱怨工资降了。

年三十女方来“看家儿”

到年底,孙亮的婚事才有了眉目,双方都认为不能让婚期耽误打工

16岁那年,孙亮从初二辍学,下南方去了。

“一看书就头疼”是他辍学的理由,这样的理由在乡下孩子中颇为常见。

父母倒也不在乎这个。父亲考虑到大学生都很难找工作,即使让他勉强读下去,怕也没有啥好的收场。母亲则想得更远,“到南方尽量领个老婆回来呀。”

孙亮对母亲这种想法有些不屑,“人家的闺女又不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咱咋能说领就领?”

他还是主张走明媒正娶的路子。不过,孙亮也不否认自己面对厂里女孩时的自卑和拘谨。

“不愿意跟她们多说话,有时候也不敢。”在孙亮的眼中,那些女孩们经常换手机、买新衣服,手里拎着大包的零食。

“太花钱了,咱养不起呀。”年前回到村里后,孙亮家里就动员亲戚邻居给他说媒。

在邓州的农村,男孩子想结婚,至少要有一院气派的平房,若是不欠任何外债盖的,就更好了。

这样的平房,孙亮家有两座,加起来也有十来间。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