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教授称“上海人素质偏低”引争议
2008年10月22日 13:33青年报 】 【打印

格子衬衫、公文包、说话时语气低沉和缓,眼前的陈信康教授和大多数高校教师一样,看上去文质彬彬,一副典型的上海中年男子形象。10月14日,因为在访谈节目中抛出“上海人素质偏低”论,上海财大教授陈信康陷入到一场“口水风暴”中。支持者建议奖励他,批评者认为他应该公开道歉,质疑者觉得他是借此“搏出位”……

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于这一切,陈信康教授微微一笑:“我很高兴看到事情变成这样,这说明大家都关注到这个问题。我尊重每一个人发言的权利,即使是骂我的人,我也要感谢他。”

定格

“我不后悔当初说过这些话”

“这并不是我拍脑袋、凭主观想象得出的结论,而是经过严谨调研、有数据支持的结论。”尽管一句“上海人素质偏低”的话,将这位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引入到一场“口水风暴”的漩涡之中,但陈信康说这是一项调查的结果,并表示:“我不后悔当初说过这些话。”

陈信康告诉记者,他们所作的这项调查,是配合上海市“迎世博600天行动”系列调查中的一项。在这项调查中,他们从上海的旅游形象、投资形象、宜居形象、原产地形象等14个指标进行了调查,而所谓“上海人”,则包括一切在上海的人。“上海有很多流动人口,有来工作的也有来旅游的,每一个在上海的人都代表着上海的形象,所以提高这个城市的城市形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这项调查显示,上海的“城市创新形象”和“自由开放程度”都得分较高,而上海人身上存在的某些陋习,则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略有不符。“要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从我做起。”

“我对‘素质差’深感遗憾”

为期两个月的调研,得到一个不容乐观的结论,陈信康表示,“我对这个结果深感遗憾而惊讶。因为身为上海人,我一直认为上海人的素质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并且近年来有很大的提升,但可惜的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拖了后腿。”

由于工作关系,陈信康去过不少城市,在与一个个城市的对比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上海人的文明素质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乱穿马路、乱扔垃圾等。”他举例道:在巴黎等城市的地铁上,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先下后上;在电梯上,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左行右立”。而在上海的地铁旁边,仍有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市民上公交车也有“一拥而上”的现象。“很多我所去过的国际大都市,多是秩序井然,人们相互谦让,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与一些上海人的行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反差。”陈信康认为,“我相信在上海,每一个感受到这种反差的人,都会有想要扭转它、改变它的想法。”

扭转一个城市的形象,也许并不容易,但是陈信康却已经在做了。“我曾经在超市排队付款的时候,遇到过有人插队,当时,我坚定地站了出来,告诉他,‘请你排队’,但是,他并不理我。”陈信康无奈地说。他也曾经在街头的十字路口,悄然比较那些闯红灯和等绿灯行的人,“其实他们的速度都差不多,闯红灯纯粹就是一种坏习惯。有的人就是不明白,秩序就是效率。”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小节,但正是这些细节问题,最能反映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陈信康说,他也会在自己的课堂上与学生们探讨这些问题,毕竟,一个城市的形象,与每一个人都有关。

“我为我是个上海人而自豪”

“我是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我为我是个上海人而自豪。”陈信康说,尽管这个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是陈信康始终以自己是上海人而自豪。“有的时候出差在外,会有一些相熟的朋友拿龙应台的‘上海小男人论’调侃我,这个时候我总是坚定地站出来维护‘上海男人’的形象,我认为‘小男人’其实是一种绅士风度,是上海男人对女性尊重、体谅的表现。”

陈信康自认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然而这次“口水风暴”后,他的上海人身份一度也受到质疑。对此,陈信康表示并不知情。“如果不是我的学生告诉我,网上有人在讨论,我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已经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陈信康说:“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这个城市的形象提升起到一点作用。我尊重每一个人表达观点的权利,纵使是把我骂得狗血喷头的,我也要谢谢他。”

“无论他们是否认同我,这都是可喜的现象。纵使是那些谩骂我的人,也说明他们在关心这个话题,很在意这座城市的形象。只有在意它,大家才会深思熟虑,才会想到去改变那些不足的地方。如果大家都很漠然,不关注这个问题,我想这个城市的进步就会很难。我们都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我的本意就是希望尽可能地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改进它。”陈信康表示,一年后他们将再进行一次调查,看看一年过去后,上海人的素质提升了多少。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朱文娟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