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老照片里的香港形象(组图)
2007年07月03日 14:32中华读书报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1930年的中环德辅道历山大

《香港电车》为20开本108面,出版于1998年,收电车照片约一百帧。全书由“香港电车的诞生”、“战前(1904—1941)”、“日占时期(1941—1945)”、“战后(1945—1998)”、“电车的路线”、“电车站”、“电车车票”、“电车车身广告”共八部分组成,另有“外篇”与“附录”两章。外篇由“电车公司的经营”、“电车上的员工”、等8个部分组成,附录为“香港电车路线图”。全书都围绕“电车”展开,细致到电车票、站牌标识、打票机、电车公司徽标、制服上的纽扣等等。如果按1904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启用仪式算起,迄今香港电车该有103年的历史了。“电车一直默默伴随着香港成长。无容置疑,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更是香港的象征之一。‘叮叮’实在是每位外国游客所不会错过的香港特色。”书前这段话,对香港电车保留在今天这座现代都市的意义,作出适当评价。

其实香港人所称“电车”,常规称呼应该为“有轨电车”,这与北京大街上跑的“电车”大有区别,其历史与发展以及运行也显然不同。而香港电车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双层电车。并且它还是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在狭窄的路中轨道上“叮叮”作响开向前去,倒真是一种富有情调的城市风情。或许正是因为街区狭小,不适宜使用长型的有轨电车,才促成香港双层电车,成为世界孤品。从早期的照片上看,香港电车早期是双向轨道,路中央四条铁轨可同时对开两辆电车。

某些细节鲜为人知。书中“电车上的员工”一章谈到:“电车司机最感不便的事情有二。其一是不能畅快地吃饭。以前司机是没有午饭时间的,他们只能一边驾驶,一边吃饭。由于电车不断在行驶,司机只能趁红灯亮起而未转绿灯前,快快把握停车时间来吃饭,每次都只能断断续续地吃完一顿饭,因此他们称这作‘红灯饭’。其次便是在驾驶途中无法如厕,所以在驾驶前,他们大都不敢喝太多水或胡乱吃东西,以免发生尴尬情况。”这是服务工作辛苦的一个侧面,大抵随时代进步,这种苦况早已不再罢。

《HONG KONG ON HIGH(俯瞰香港)》20开精装本,2004年出版,收空中航拍彩色照片63帧。这种航拍城市摄影画册,以美国出版物最多,几乎每座城市都出版自己市政与环境的航拍美景。香港这册航拍摄影集,从摄影质量到印刷成书,都极其精美,观阅则有赏心悦目之感。是书为纯画册,不设说明文字,完全靠视觉阅读。这册俯瞰香港的影集,有强烈的宏观感受。尤其高素质大画幅的专业摄影,用光线与色彩尽展香港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的辉煌。只是老建筑的身影被掩盖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之下,外观上尽脱殖民统治气息,这或可看作是现代发展的结果。

维多利亚港周围密集如森林的新建筑,繁华与喧嚣杂陈,让人观之亦喜亦忧。喜的是多姿多彩的现代建筑风格不失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忧的是这些现代文明多以毁灭过去作代价。从这些俯瞰照片中去寻找辨识香港老街区老建筑,大有抚今追昔的感慨,也是一种阅读乐趣。画集用“飞越”、“净土”、“富足”、“乐土”、“恬静”、“悠然”等来分段,用简洁词语表达香港人对自己这块土地的认识,也使曾游历香港或未曾到过香港的读者,依靠视觉产生满怀对香港的喜爱。

前面所谈《港岛街道百年》与《香港电车》两书,在香港出版后颇受好评,尤其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香港读者,对身边老建筑的保存更有认同。他们用这种以图说史的新方式来展示香港旧时文明,读者的感情也因老照片的直观效果,极易为图片所激发,产生共鸣。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局限,便是讲述和说明文字囿于版面和形式,不能多作阐述,所谈不够深入、细致、全整,许多照片要靠读者自己对环境的熟悉来理解。可资一说的是,这两册书的设计者陆智昌先生十余年前也是“以图说史”的积极参与人,从几千幅老照片选择适合印刷出版的原始物件,进行装帧与排版设计。他设计的这册《香港电车》曾在香港两次获得书籍装帧设计奖,对喜爱旧风情和藏书的读者,这本书当值得访求罢。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杨小洲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