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用一词送萨翁:超越
2010年04月22日 09:05青年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他重新诠释或者找回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那就是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宗教、超越种族、超越性别——对于这一点,尤以中国人感受至深

萨马兰奇走了,享年89岁。

相信媒体在向中国公众报道这一消息时,不需要在其名字的前面加上“前奥委会主席”、“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的头衔——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谁,知道他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其因心脏病突发住入医院的消息传来,会有媒体报道说“萨翁病重,引发中国亿万民众关注”;而当其逝世的传闻初次出现在网上的时候,很多中国网友不愿相信是真的,甚至指责发布者不负责任。

很难说这是一个多么让人伤心的消息,生老病死本属寻常,而况萨翁以89高龄辞世,可谓“得享天年”。检视萨翁一生,其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贡献必将载入史册,彪炳千秋;而更引人纪念的,则是他重新诠释或者找回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那就是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宗教、超越种族、超越性别——对于这一点,尤以中国人感受至深。

在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过程中,以及最终获得2008年奥运主办权,萨翁可谓居功至伟。犹记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最终以43:45惜败悉尼,而不论在其前与其后,都不乏评论说,如果北京与悉尼以44:44打成平手,2000年奥运必将花落北京——在此情形下拥有最终决定权的萨马兰奇一定会选择北京而放弃悉尼。更远的回忆可以上溯至1978年,那一年萨马兰奇第一次访问了中国,此后30年间访华29次;1979年,在萨马兰奇的奔走呼吁下,国际奥委会一致决议恢复中国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是萨马兰奇亲自为其颁奖;同年,萨马兰奇出现在中国35周年国庆天安门城楼上,他戴着墨镜向庆祝人群招手的情景,至今犹在目前。

诚如萨马兰奇自言,他与中国是“患难之交”。“患难”二字见证出其与中国人民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更见证出中国重返奥运并取得巨大成功这一历程中的艰辛——由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在中国重返奥运还是在申奥以及举办奥运的过程中,中国都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与阻力甚至破坏,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萨马兰奇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执着与信心,他总是选择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从未有所动摇。

萨马兰奇何以如此钟情中国?有人认为是缘于其与中国之间特殊的友谊,但这么说却未免看小了萨马兰奇的格局。萨氏一生,可说是矢志发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生,而其功绩的一个主要见证,就是他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萨氏对中国的友好,首先源于强大而深沉的“使命感”并与这种“使命感”相始终,同时更源于其对奥运真谛的深刻理解。当其上任伊始,他曾如此宣誓:“我保证,我将为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团结,为传播和平的准则,为全世界的年轻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而奋斗!”他深知要实现这一宣誓,就必须拆除人类之间因彼此制度、宗教、文化、种族的不同而产生的藩篱,否则所谓“团结”、“和平”、“亲密无间”都必将流于空谈;他亦深知人类间彼此尊重、彼此友爱,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建立,而奥林匹克正是最好的渠道之一。他亦当更深知,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开放才更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奥运30多年的历程,也同时是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历程。

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社论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