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叔亚:加尔各答 道路尽头的黄包车
2009年09月25日 08:08时代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是满清遗老遗少的长辫子,还是风韵犹存的被微风吹拂掀起下摆的旗袍?无数次翻阅美国大兵的加尔各答回忆录,最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乘坐具有古老东方色彩的黄包车,这样说那是一点也不会过分的。

2008年,笔者随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到印度考察,飞机的舱门一开,热浪扑面而来。比酷热更使笔者沸腾的,就是加尔各答的人力车,英文叫做rickshaw(黄包车)。

有消息说,加尔各答市政当局于1997年宣布不再颁发黄包车执照了。没有执照的为非法,常常招致警察的没收、捣毁和敲诈。车夫一天天老去,就和这些黄包车一样。

进入这座具有三四百年历史的1300万人口的大都市的主要街道焦龙基路(Chowronghee)的背街,感觉就像是电影里旧上海的黄包车随处可见,车夫神情热望地和你打招呼。

关于末路黄包车的博弈

尽管希望成为“世界列强”的印度领导人认为黄包车阻碍了他们雄心勃勃地追赶西方的步伐,尽管在工业化道路上崛起中的亚洲领导人都认为黄包车上深深烙着殖民地辛酸屈辱的伤痕,但是,黄包车和饱经风霜的车夫仍然最具磁铁般魅力,被外人当作印度文化特色的符号,抢走了身穿艳丽沙丽的印度美女的风头。

近年来,急于摆脱帝国主义殖民色彩的印度共产党(马)执政的加尔各答市政当局,多次发布了禁止黄包车驶入越来越多的街道的禁令,这不仅遭到拥有59000名持正式执照的会员的黄包车联合协会的拼死抵抗,也遭到了拖儿带女的中产阶级的反对。他们故意回避取缔黄包车激进派提出的显而易见的伦理问题,保持少见的沉默,因为他们吵吵闹闹的老婆和闺女酷爱购物,特别喜欢和店主进行游戏般的讨价还价,需要穿梭于东南西北进行价格比较,还有宝贝孩子上学放学……他们需要这些衣衫褴褛的车夫,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坚强同盟,因为印度的中产阶级还不具备开私家车和坐出租车兜风的能力。

更有甚者,取缔的禁令一发出,也遭到那些最具复古情怀的西方人的哀伤和悲叹。为了表示对父辈伤感的同情和向往,许多年青人成了复古主义的急先锋,成群结队组成背包族,来到加尔各答的老街焦龙基路附近的小巷,一次又一次报复式地乘坐黄包车,享受着即将一去不复返的殖民主义时光。甚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英国BBC等西方大牌媒体也加入了复古派的队伍,派出精兵强将,在加尔各答古老的街道里跟踪拍摄黄包车夫那凄绝残美的镜头,非常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田园油画风格。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戈叔亚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