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影响力也因此有所提高。与主要的大国关系,也日渐成熟而稳定。对于日本,同样也不例外。近期两国高层的各种互访与对话,体现了两国间难得的友好气氛。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又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三经济体。在此次金融危机下,两国间能否进行经济合作,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访华时,曾高调宣示日中对话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合作与交流。而6月7日在东京揭幕的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延续了麻生首相4月访华“合作之旅”的主题,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借助双方市场资源,提振经济界信心。由此,也说明了当前两国经济情势和诉求心态已经或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两国经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来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中国也成了日本企业的重要出口生产基地。正是基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才能有两国当前如此友好的气氛。因为我们知道,中日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起起落落,一直处于来回波动的状态。而在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下台之后,才有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恢复与正常化。因此,对于当前,两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友好气氛,我们也只能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对待,毕竟,在小泉纯一郎时代,中日两国的关系就是“政冷经热”。
另外,据日本媒体调查显示,在中国民间日本观感有所好转的同时,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感情却并未跟随中日两国间的友好而有所好转。这其中,既有中日间领土问题等引发的摩擦,也有中日两国关系地位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因此,此次金融危机能为中日两国友好的持续提供多少助力,还是值得思考的。
中日两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中日两国间关系友好的来之不易,此次恰值金融危机,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提供了一些助力,但这种助力能持续多久,中日两国的关系能在此基础上有多长的进步,我们都无法得知。因此,在这种天时的作用之下,我们更应该进行更为的“人为”影响,以避免危机过去了,两国关系又跌落下来的尴尬局面。比如说,在此次危机中产生的对话机制,谈判机制,磋商机制,会晤机制等各种沟通平台制度化,机制化。除此之外,利用此次两国间的合作,通过媒体等手段对两国民间的心理、情感等作出相应的引导与调节,对两国间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历史与现实间的问题,也将有巨大的帮助。
总之,此次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可能应对措施,如探讨加快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亚债市场、亚洲通用货币(即亚元)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等长远区域协作体系等问题,都有助于中日两国间的沟通与互动。在这种天时之下,中日两国间如何积极“人为”,如何转化经济优势为政治能量,关系着中日两国友好气氛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经济可以带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但并一定意味都会长久的存在。经济力量只能通过政治机制的转化,才能为两国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南之默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