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对话:既有启示也期待答案
2009年03月10日 13:06云南网-南方都市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全国两会开启至今,在共商国是的政治氛围下,出现了形式多样、议题广泛的两会对话。这些对话有的见诸于新闻发布会,有的体现在分组讨论中,有的则表现为因应舆论质询的虚拟对话。参与对话的包括数千名代表委员,以及国家部委办局的负责人,还有身处会议现场之外的公众。借助这么多对话,我们梳理过去的事务,评估现在的状况,揣测未来,进而理解我们的境遇。

例如,对震区重建这一举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两会安排了四川省省长出面介绍情况,接受媒体访问。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人也在小组讨论中坦承相见,审视在三聚氰胺风波中的作为,与同场合持不同见解的代表委员交换看法。对于个税起征点的焦点话题,财政部副部长明确表态暂不调整,代表委员对此表示遗憾。还有财政预算报告的数据差异,财政部迅速对代表作出公开解释。

而对于某些敏感的论题,有关方面也都没有避讳,在各种对话背景下说出意见。比如对已经真相大白的躲猫猫事件,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作了正面回应。汶川地震遇难者统计进程始终受到瞩目,四川方面称目前正按照国家要求和规定,加快对遇难人数,包括失踪人数确定为遇难人数的认定工作。综合考量,对话需要继续,也仍在继续。

两会聚拢了全国的政治精英,对话主题涵盖内政外交诸多方面。要知道,对相关话题的议论绝非轻浮的政治化怀旧,因为它们强烈地映照现实需求,包含着社会期待。民众看重这些问题被处置的状态,同时辨别它们未解决的原因和程度,借此判断政府信用和执政效能。而保持对话大门敞开,就是证明行政目的正当性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牵涉到普遍的安全与幸福。

不过也要看到,虽然两会提供了最高规格的对话机会,但很难全部满足对话的欲求。比如,无法为个税的结构性调整安排深入辩论,社会对震区更充分的信息需求不能被照顾到。两会有确定的日程安排,从时间上限制了对话的规模。而在媒体追逐会议花絮、或娱乐化的议程设置下,不排除淡化严肃对话的可能,从而削弱对话的广度和深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话质量。

两会对话缓解了社会的对话饥渴症,然而囿于这样那样的缘故,两会对话中的官方往往提供结论性的观点或论断,而非提供完整的论证过程。比如就有代表不满于个税暂不调整的结论,认为尚未讨论,部门表态过急。还有,官方结论通常是零散的、片段式的,一旦缺少后续对话的支持,官员参与的对话就成了条件反射式的回音,不提供确实的答案,那就更容易遭到诟病。

其实,多数对话所牵涉的都不是新问题,而是经过长期发酵,不得不被延伸到两会上;而且两会也不是这些问题的终点,还会越过会期持续叩问、求解。两会只提供对话渠道,解决办法仍然要寄望于日常施政。若想消除两会对话中可能产生的尴尬,行政部门就要习惯于平时的对话。两会之外有充足的对话时间,可以从容化解矛盾。只要真心为民解忧,真正对话,两会上的官员们不至于难为。

纵观这几天的两会对话实录,家事、国事纷至沓来,喧嚣纷扰。人们试图了解负责行政的人是怎样看待它们的,再以此为据,描绘它们的精确走势,以减少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定感。显然,已有的对话在人群中引起不同的反响,有理解的,也有失望的。行政的真实情况如何,从这些对话展开的形式、对话的结果中都能察见端倪。无论如何,没有回答只有回音的对话,并非是我们想要的。(来源:南方都市报)

对话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