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今天在哥本哈根拉开帷幕。当全球变暖的威胁与日俱增时,这次大会被视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哥本哈根会议能够达成协议,将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在抽象数字和专业术语背后,我们的生活将会因此发生哪些改变?普通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次“拯救”大会?
中国减少碳排放
白领家庭愿为蓝天白云“买单”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此次哥本哈根大会的焦点问题之一。会前,多个国家公布了各自的中期减排目标。中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邹骥带领的团队对中国的减排目标进行了研究,他通过电子邮件给本报记者发来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中国要实现下降45%这一目标,今后10年每年可能需要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约合436元人民币)。
“是不是减少碳排放后,一推开窗能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张女士在北京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就职,丈夫吴先生是一名IT人士,这对“80后”夫妻拥有自己的住房,去年还添置了一辆家用型轿车。刚刚“升级”做父母的他们告诉记者,如果能让自己的女儿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下成长,他们愿意承担每年这几百元的“账单”。
■中国减排政策牵动白领的心
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吴先生在网上全程收看了发布会的直播,不愿错过一个细节。他想知道中国在减排方面会提出什么样的目标,想知道这对哥本哈根大会的谈判进程会有何影响。在吴先生看来,气候变化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而后者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拿碳减排来说吧,企业要更新技术,生产成本会增加,这部分成本就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也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东西。还有那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如果哥本哈根大会通过了,那会加大我们国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吴先生认为,为了更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国家还会利用经济杠杆来改变消费者的习惯,比如实行阶梯式电价,鼓励节约用电,比如提高油价,让大家少开车。
■更多人可能会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和丈夫相比,张女士更关心的是哥本哈根大会是否能真的给地球“降温”。“现在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像南方的冰灾呀,北方的骤冷骤热呀,这些都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影响。想改变这些,靠个人行为肯定不行的,还是需要哥本哈根大会这样的场合,各国政府达成法律法规,共同去拯救我们的地球。”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张女士觉得,那些谈论“清洁能源机制”、“碳交易”的文章似乎太艰深,但她却乐于接受“低碳生活”的理念,平时能乘坐地铁就不开车、随手关灯、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哥本哈根大会之后,可能有更多人会接受低碳生活的理念。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点点改变,就能为减排做出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气候大会可能带来新商机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实现技术减排,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就包括提高非石化能源的使用、开发新能源等。舆论认为,若哥本哈根大会达成良好的减排协议,减排将会有强大的市场动力,这将有利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即使无法就减排总量达成一致,也会推动各国在减排机制上的建设速度,对新能源行业会产生促进作用。
■借哥本哈根之风抓住机遇
作为一家北京太阳能企业的负责人,白亮渴望哥本哈根大会给新能源行业打上一针“强心剂”。在传统能源领域工作多年后,三年前白亮毅然投身新能源领域。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世界会越来越重视绿色能源的发展,而哥本哈根大会一定会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契机。
白亮对自己耕耘的这一领域一直充满信心,特别看到中国政府对发展新能源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今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争取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不久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更量化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你知道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有多大吗?15%,这是个惊人的数字。”白亮说,对于新能源的从业者来说,看到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看到国家列出了发展的明确时间表,非常受鼓舞。
■环保企业家准备大干一场
白亮所在的企业位于北京市平谷马坊绿能产业基地,规划用地200亩,投资9.5亿元,规划产能150MW(兆瓦),主要生产新型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传统太阳能电池比,这种电池成本低,耗能少,无污染。“北京市相关部门及平谷区领导对这一领域相当的专业,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很有想法。”从今年年初谈判到签约,从4月份奠基到10月份第一期50MW第一批产品投运下线,再到75MW投产,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我们能感受到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的重视与支持力度。”白亮说。
白亮知道,虽然新能源前景光明,但由于生产或技术成本相对高昂,过去这一领域始终难以摆脱依赖政府补贴的境况。有专家预测,如果本次哥本哈根大会能达成减排框架,各国政府将会提高对新能源的补贴力度,会迅速刺激市场发展,带来全球新能源行业的“井喷”。白亮希望,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引导产业走上良性竞争的轨道,防止一哄而上地发展。只有这样,新能源企业才有生命力,才会更广地得到普及,有利于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从业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快技术进步,迅速降低成本,才能在哥本哈根大会后新一轮的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白亮说,“我们的目标是尽快使太阳能价格降低到常规能源水平,并一直为此而努力。”
国家减排 农民传统生活方式面临改变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哥本哈根大会若要取得成功,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与帮助的情况下,根据各自国情采取适当的减排行动。对于中国来讲,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新的减排目标,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不容忽视。
■“要给子孙留点资源”
对于北京怀柔解村的村民解宗清来说,哥本哈根大会似乎离她的生活很遥远。但和记者聊起节能环保,这位52岁的前妇女主任却头头是道。“现在资源多紧张呀。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们这代人不能把子孙辈的都用了,要给后人留点资源。”
解宗清从小在解村长大。在她的记忆中,过去家里生火做饭大都用煤。生起火来到处是煤灰,烟雾缭绕的,连浅色衣服都不敢穿。“关键这样会污染空气,不环保。用完后还有很多煤灰,很难清理”。几年前,听村里面人说,河北有的村建起了秸秆气站,秸秆能变成燃气,通过管道直接通到家里,解宗清觉得好奇,就和其他人去“考察”了一番。“我去了两回,感觉确实挺好的。后来支部和村委会去各户问,大家签了字,我们村就也盖起了秸秆气站。现在用秸秆气,又便宜,又卫生,大家都挺支持的”。
在解宗清看来,经过这些年政府的宣传,再加上亲身经历,大家渐渐都接受了环保的理念。“我们村很多人家的屋顶上都加了太阳能板,洗澡呀,用热水呀都靠它。平时大伙还在一起议论,要是取暖也能用它,就更好了”。
■“我们可以从小事上做起”
当记者向她解释中国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要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时,解宗清很肯定地说“我愿意”。在她看来,村民们并不是不愿意为节能减排做贡献,只是过去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可以从小事上做起。比如洗衣服少用点水,屋里不冷就行,别把炉子烧那么热”。
解宗清说,好像在电视上看到过对哥本哈根大会的介绍。虽然不清楚这次大会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能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具体变化,但她说,如果自己有机会去参加,她想向全世界人民呼吁,人人都要节能环保,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应该做出点牺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一
编辑:
谭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