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12日刊载社论称,上海市长韩正旋风访台,写下许多记录,他不但是第一位访台的大陆直辖市长,也是最受台湾媒体青睐、与民众最近距离接触、访问效果最正面的大陆官员。韩正的例子说明了,在两岸快速交流过程,大陆官员访台的“形象工程”无比重要。
两岸关系在短短1年多产生惊人的变化,在官员交流方面,类似2008年“陈江会”在台北举行,民进党剑拔弩张扬言发动10万人抗争,动辄包围酒店的场面均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团体争相邀约,选将们也希望大陆官员帮忙争取媒体曝光,强化其招商、引资实力的印象。不禁令人感叹,一年多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这个转变可从三方面解读,第一是绿营抗争正当性不足,动员日益困难,上次“陈江会”绿营抗争火力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只剩下少数市议员选零落造势,可见一斑;第二、两岸交流已逐渐常态化,“陈江会”轮流在两岸举办,各省市官员陆续访台,民众习以为常,且大陆官员访台都有重量级企业家随行,一路走,一路采购,洽谈合作,受惠者逐渐增加;第三、台湾观光产业目前几乎是由大陆观光客在支撑,给台湾经济带来许多活水。
尽管是如此,两岸还是在磨合阶段,来台访问的大陆企业、大陆官员,乃至大陆观光客成为台湾民众认识大陆的窗口,到目前为止,一般都很不错。韩正访台成功的例子,更提醒了后续要到台湾访问的大陆官员,可以在活动的安排更细腻,仪式性的活动少一些,更贴近台湾庶民生活,拉近与基层的距离。
绿营过去抨击马当局与中国大陆往来都只是图利大财团、企业家,不可否认的,这有一大部分是凭印象炒作,看图说在故事。然而,民众的确是透过电视看到每次大陆官员身边都围绕着“立委”、大商人,杯觥交错的画面,纵使这与“图利”不能画上等号,马当局哑巴吃黄莲也很难解释得清楚。更糟糕的是,类似说法,说久了就会形成刻板印象,好像大陆官员访台都是与大财团在交朋友。
两岸由于民情不同,国民党高层比照大陆规格热情接待访台的大陆官员,渐渐显现后遗症。就人情来说,蓝营高层到大陆访问受到热烈接待,对方访台当然要回报,于是每次有大陆官员来访,台湾民众就不断透过媒体看到蓝营高层每天都在五星级饭店轮流作东请客、交换昂贵礼物,永远是行礼如仪的画面,和千篇一律的致词。
第四次“陈江会”期间,传出马英九希望几位蓝营大老不要单独宴请陈云林,惹得部分大老非常不高兴,但持平的说,马英九这样做也不是没道理。台湾这些年来,因经济较差,再加上政府推动革新,除了陈水扁“执政”时与财团纠葛不清,其余的不论是政府或政党都是走“低调”、“简约”路线,马英九找人开会经常是一个餐盒打发,民进党餐会也都是在平价小餐厅,台湾民众已经很习惯了。
在历史上,台湾和大陆之间最不堪的一次“误解”是在1945年,作家龙应台在口述历史《大江大海1949》书中写到,当蒋介石的70军于台湾光复后首度从大陆开抵基隆港,50年从未见到中国军队的台湾人争相挤在港口和台北街头观看,但他们看到的是一群挑着铁锅、铺盖,衣衫褴褛的部队,有的跛脚、有的瞎眼、有的皮肤病,他们失望了,目击者随后便把这印象一传十,十传百扩散出去。亲眼目睹这景象的台独大老彭明敏受访时对70军的鄙视,间接说明了台湾族群问题的发生原因。
如果说1949蒋介石从大陆带来的数百万移民是台湾人与大陆人的第一类接触,2008年马英九推动两岸和解,陆续有大陆官员、大陆游客访台则是第二类接触。这次,两岸之间其实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信息很流通,互相不陌生,而且早已有上百万台湾人在大陆定居。后续访台的大陆官员,若更能从台湾民众的角度思考,走进基层,多和工农做朋友,关心社会底层的生活,相信两岸之间的隔阂一定会愈来愈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