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奉献给社会的产品是这张报纸。我们的职责是关注社会,把每天发生的有价值的事情转换为文字与图片,组成一个个版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关心这张报纸背后的众多读者,就如同这些读者关心我们一样。
这种相互的关心与关注,需要通过某种渠道来实现和表达。在前网络时代,“读者来信”“电话热线”“媒体开放日”等等似乎是最为典型的互动。到了网络1.0时代,电子信箱在版面上公布以接受读者的电子邮件,QQ群接受读者的加入,以营造“把酒话桑麻”的胜境。每年一度的读者节,更是本报集中听取读者声音,开展各种双向交流和回馈社会活动的优质平台。随着网络2.0和报业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与读者之间有了更加丰富和高效的沟通媒介。
你织围脖了吗?无论对男女老幼,这项新的网络运动的魅力决不会低于风行一时的“偷菜”。围脖是微博的昵称,织围脖自然就用来代指在网上开通、撰写、参与微博客。博客不新鲜,“微”了的博客才好玩。140字的篇幅限制,几乎让每一个人写起来都不再有“写不好”的顾虑。相反,对于话痨们来说,怎么把一段话删到限制字数以内,才是真正的烦恼。手机、电脑、文字、图片,全媒体的无缝隙传播让织围脖成为一件随时随地、见缝插针的活计。生活着,微博着。
我们要报告读者,我们已经整体加入围脖。到围脖上去,关注我们,您将看到第一时间的动态消息,您将看到正式新闻作品背后创作者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您将了解到这些在报纸上眼熟的名字原本是一个个思考着、行动着的个体。这一切又绝非单向度的围观,在这场借助网络的交互之中,每一个读者,您也必将是一个发布者、传播者、讨论者。我们将从您那里,最快捷地获得新闻线索,最深入地了解需求与主张。
若读者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兴趣,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本报今日B05版上的相关报道,我们围脖上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周东飞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