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重拳治理土地闲置信息公开是关键
2010年03月02日 09:14羊城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规定,被认定为闲置土地的,将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一次性征收闲置费,土地闲置增值后,开发商还要补交“增值地价”。这一《办法》被认为是对付闲置土地最严厉的措施。(2月28日《羊城晚报》)

据称,广州闲置用地目前应该有几十宗,而且这些早期拿的地成本都非常便宜。《办法》的“严厉”在于征收增值地价,土地闲置成本可能将上涨十多倍,理论上将给“圈而不建”的囤地行为带来致命的打击。在遏制房地产商圈地囤地行为呼声日急,而一直缺少强大威慑力的措施之下,这一《办法》犹如一记重拳,其效果无疑值得期待。

众所周知,凡能够在房地产界打滚的人都非等闲之辈,具圈地囤地之能者,无不是坐拥金山银山,而且几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甚至可以呼风唤雨。不少房地产富豪还是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的“红顶商人”,哪怕是动这些人的一根毫毛,都并非易事。因而,要让闲置地复苏,以有效增加楼市供应量,抑制房价继续上蹿,仍要看执行能否动真格,以及是否一碗水端平。

事实上,从国家到地方,早已不乏“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方面的政策规定,但相关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执行。这些年来,房地产开发商凭借金融资本与政府资源两个杀手锏圈地囤地,创出了一个个“土地创富”的神话。囤积奇居无形中抬高地价,人为制造房源紧张,哄抬了一路飙升的房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不断印证,一旦存在利益驱动以及权力寻租,政策的界限乃至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就会轻易被冲破,在有形与无形间实现商人圈地囤地与贪官污吏的媾合。

由此看来,重拳打击闲置土地,遏制“圈地热”,必须要斩断各种利益链条,封堵拆除官商勾结的渠道,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做到信息公开,严格统一“闲置”的判断标准,提升执行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尤其要警惕某些开发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挖几铲土之后又偃旗息鼓,以“假开发”应对政策,瞒天过海。

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惯性的一“拍”了之,必然给开发商留下囤地的巨大空间,进而留下调控房价乏力的后患。有了料理土地拍卖“后事”的措施,执行力度的大小决定成败。只有制度执行硬朗有力、一以贯之成为常态,才能避免某些开发商将政策法规玩于手掌之中。(牛日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牛日成   编辑: 郭刚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