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孩奴称谓标签化不能只怪媒体炒作
2010年02月10日 08:06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胡印斌

中青报的报道引用专家的话否定“孩奴”的说法,认为“‘孩奴’主要是部分城镇年轻家庭一种夸张的自嘲”,47.0%的接受调查者认为,“孩奴”这个词完全是媒体炒作出来的概念。(《中国青年报》2月9日)

中国人习惯于凡事命名,“必也正名乎”,“一名之立,旬日踟蹰”,其间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标签化”,也不能仅仅怪罪媒体炒作。

就说“孩奴”。我也认同这个称谓上附带的“夸张的自嘲”,我从来都不认为时下的城市年轻家庭真的很难抚养一个孩子。问题的关键在于,恰恰是这种形象化的夸张和自嘲,揭示出年轻一代遭遇的巨大生活压力,以及压力之下情绪的纠结和释放。在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专家最该做的,其实不是急着否定“孩奴”的说法,而是通过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决策、谋求社会改革,以切实纾解目前社会上的情绪堆积。

事实上,唯有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之中的人,才真正的冷暖自知、甘苦自知。专家可以否认“孩奴”,但有着“孩奴”处境的年轻家长的切身感受并不能随着语词的消失而消失。前两天,我带孩子上医院打疫苗,大夫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你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免费疫苗,就是某省曾经出过事的那种国产疫苗;再一个是国产收费疫苗,30元一针;还有就是进口疫苗,199元。我承认我有三种选择,然而,面对负责任的医生,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又有多少选择?谁又能说这里边存在“攀比心理”?而此种感受日积月累,“孩奴”的形象化称谓岂可轻易去掉?

可见,这些称谓在媒体上的“标签化”,不过是公众表达的一种简易程序罢了。媒体当然可以被要求换一种说法,甚至不再出现这样的称呼,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语词就不会出现。说到底,改变称谓的负面意义,只能通过改变称谓背后的社会现实入手。如果中国的城市能够让人生活得轻松美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有序,横亘于区域之间的福利壁垒尽快取消,则中国的年轻人当然不会认同“孩奴”的说法,那个时候,媒体又如何能够炒作出来这个“奴”、那个“奴”呢?

标签化   疫苗   孩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胡印斌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