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球经济学
2010年02月04日 08:29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最近和朋友在饭桌上的话题,从房地产涨价转成了踢假球的事,后者正如雪球越滚越大。

其中一位朋友的话让我很讶异。他从报道中看到,即便是同一队的球员,也可能被不同庄家收买,上场的队员各自收了不同来源的钱。反而是对方球队的队员,有可能收到的钱和自己是同一个庄家的,所以场上虽然是两队在比赛,实际上可能是分成好几队,同队的可能是对手,不同队的却可能是队友。

假球来源已久,各种运动都可能产生,而且不止是职业类的,业余运动也发生过。台湾目前也陷入假球案,但他们打的是棒球。

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钻空子。只要评估回报大于风险,从经济利益来看就可能吸引人投入。中国古话说“赔钱的生意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就是这道理。但是当一整个体系全陷入其中,从球员、教练、裁判到主管单位都卷进去时,就表明这里面利益异常庞大。

赌球和假球是两回事。比赛就有胜负,特别是实力相差不大的对手之间,存在悬念,就有了赌的可能,这纯粹是几率问题,胜负还是留给场上双方较量后决定。但是假球则是在赌球的基础上去操纵比赛,上场前胜负已定,赚的不是几率的钱,而是欺骗赌客的钱。

当一个行业存在暴利,或者用专业术语来说是“超额利润”,就会不断吸引新加入者,直到竞争太激烈,无利可图为止。假球本身已成为一个行业,而且行业上下游完整,已不是动任何一块就能够改善,而是要整块一起改才有改善可能,但这也是最困难之处。

足球是国内最热门的运动,球迷人数庞大,台面上的联赛球票、电视转播和广告等收入有足够基础支撑,台面下的灰色收入也就有钻空子的机会。这里头有经济的问题,也有法律的问题。

法律的问题较简单,但不易执行。从严制订法规,并从严执行,是从源头解决假球问题的根本。但这是老生常谈,反反复复来回好多次,也没有得到解决。

经济的问题较复杂,但容易落实。归结到最后,在整个假球事件中,只有那些买票进场的球迷,和在电视机前看球的观众,才可能是真的。如果球迷拒绝买票进场,观众拒看足球比赛,让整个产业链中最重要的支柱倒塌,才有可能让假球受到冲击。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曾在1990年代遭遇过一次集体罢工,当时主要是因为劳资双方有薪资纠纷,经协调无效后由球员工会发起。来年比赛重新恢复时,有大部分球迷拒绝再买票进场,因为他们的利益竟然被这些年薪数百万美金的高薪球员所践踏,而这些球员能领那么高薪水的原因,是来自这些球迷每人十几块或几十块买票进场所积累起来的。他们要让这些球员搞清楚,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做了许多公关宣传和推广,才慢慢让生气的球迷回到球场,前后至少经过两年。这还不是打假球,而是球员罢工。但球迷以罢看来制裁,最后得到好的效果。

假球也该从这里得到启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志仁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