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血案背后什么是导火索
2009年12月28日 08:39钱江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场人伦悲剧,发生在江苏无锡锡山区羊尖镇宛山村。一对在村民眼中人缘非常好,老实巴交的陆姓夫妇,在圣诞节凌晨被发现在家中遭遇惨祸。警方调查发现,“冷静”地报警的死者儿子小陆,竟就是残忍杀害父亲的元凶。

据说,小伙子残害父母,只因不满父亲强行断电阻其上网。江南大学一位社会学专家表示,这场惨剧是网瘾引起心理扭曲所致。这话当然不能说不对,小陆杀亲或许确是由于父亲断电阻其上网所引发。但这充其量只是个导火索,点着了平日在小陆心里日积月累的“炸药”。辍学在家,有盗窃、敲诈前科的小陆,肯定在社会上屡遭白眼,在家应该也不例外。他于是沉溺网络,于是父母就更“看不惯”了。血案虽然极端,但也不是毫无诱因。

这样的火药库不止存在于这一个小山村。比如,月初哈尔滨警方透露了哈市“11·26”特大杀人案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是“生理激情所致”,并非蓄意报复。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去年珠海街头泥头车撞人案,农民工李泽洪在十堰闹市持刀沿途刺伤12人,以及湖北随州熊振林因小口角残杀8人。这些都显示那些隐性的“火药库”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以前,一遇到这类灭绝人伦的恶性案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凶手有无“精神病”做文章。但是上述的“生理激情犯罪”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没有精神病史的人,也可能貌似毫无征兆地行凶施暴,对象甚至是至亲至爱之人。

那些确诊的后天患上精神病的嫌疑人,我们可曾走入他们的内心,探寻他们究竟是在何种精神煎熬下,濒临崩溃,最后以杀人来发泄“抗争”呢?似乎很少,我们一般看到确诊书上权威鉴定的鲜红印章,就戛然而止。似乎一患上精神病,杀人就可以理喻了。

这种轻忽其实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假如那些嫌疑人有着相似“被歧视”经历(包括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暴力杀人事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梳理,那些日常纠纷和口角纠结起的戾气,就难以彻底消散和宣泄。若长期得不到疏导,经过时间发酵,就可能演化为惊天血案。

在那些频频发生的血案面前,我们其实该提早做些什么。

火药库   小陆   血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晓亮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