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地名,也是保存城市传统
2009年09月28日 08:21长江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评论员 肖畅

近年来,武汉有越来越多的公交站牌以商家名称命名,而传统地名因此从站牌上被撤了下来。因为改名,一些武汉市民在选择站点、认路时多有不便。另外,据记者采访调查,改名是要收费的,即“符合改名条件”的站牌,企业掏钱获得冠名权,让站牌以企业名称命名。冠名后,包括公交站台、相关线路牌和公交车上的站名,都要改。

虽然,公交车站的站名并不等同于地名本身,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地名仅仅能够于站牌上看到。当站牌不再体现地名,可以想见的是,很多传统地名将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逐渐被人忘却。尤其是,现代社会是人口流动急剧加速的社会,要通过口耳相传以熟记城市地名,恐怕不大可能,这更足以说明站名的改变会加速传统地名的死亡。

值得说明的是,当很多城市都将站牌以收费的方式让商家进行冠名时,以下讨论总会同时浮现:站牌是否必须从属于地名,站牌名称是不是公共资源的一种?当然,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些。毕竟,在类似的问题上,并不存在相互对立的观点,共识早已有之,与此相关的认识早已属于常识。我们只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传统地名要不要保护?该怎样保护?该由谁来保护?

就站名与公共资源的关系立论并对政府部门提出要求,是一种底线的要求。当然,如果仅就公共资源这一属性进行探讨,也只是突出了权利的参与性,未见能够说明传统地名本身有何价值。如果就保护传统地名对政府部门提出要求,则所希望的是政府部门在保护地名乃至所有城市传统上能够多有作为,例如将保护传统资源当作公共决策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这是较为积极的期待,是期待保护传统资源能上升为政府意志。

无可否认,因为人口流动的加速,本土记忆趋向弱势,传统地名不再能指望人们口耳相传以被熟记;更重要的是,传统地名所对应的城市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称功用虽然存在,但内涵早已流失。有人认为我们城市的地名太过“土气”,这也正说明,诞生于传统社会的地名,到了都市时代,其内涵已经不存在了,名称的生命力再难通过都市生活自行维持。

既然内涵已经不在了,既然对应的空间格局已经变了,那传统地名还需要保存吗?单从符号意义而言,当然不需要保存,改不改都不是值得深思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仅将之视为符号与公共资源的一种,更视为城市传统资源的一种,那么,改名与否,倒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城市如果只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而不在意自己的历史和传统,那么这个城市将只有空间纬度,而没有时间纬度,哪怕它的历史被书写、记录得非常之完整。

为了经济发展,城市的传统资源有不少已经流失,如何保存传统资源,则是我们今天应该审慎对待的一个命题。传统不能仅仅依靠口头记忆、书写记忆,更应当与当下融为一体,成为在场的历史。建筑、公共空间、地名,等等,对于它们的改造与利用,都应多多考虑以传统的保存为前提,除非万不可能,不轻易破坏。如此则城市发展能依循历史渐进的脉络,不会总以断裂——跳跃的方式前行,不至于总给人“除旧布新”的感觉。城市既是一种经济的共同体、生活的共同体,也是一种文化的共同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肖畅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