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宇:课文回归常识的道路没有最后一课
2009年09月25日 08:41红网-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晓宇

这个社会,应该普及的是常识,应该回归的也是常识。

教材就是一个有关常识的范本,一个时代对于常识的认知与处置,往往在教材中折射,教材是心理的缩影,也是社会的投影。关于教材的争议总是不绝于耳:一方面,社会对于常识的回归仍然掺杂着参差不齐的目的,常识本身就是被争议的标准;另一方面,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教材,每一个时代都有蒙于自身之上的迷雾。

近日,浙江三名语文老师,在媒体上挑出现行课本里的“刺”,真是不挑不知道,一挑吓一跳。“空洞的说教、随意的‘改编’、模棱两可的事实、甚至杜撰一个个‘名人故事’”,在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时有出现”:如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虽然很感人,却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而且从医学上考究,当年也不可能做那么一个阑尾炎手术”;如《朱德与兰花》,“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这些被杜撰的故事当然是出于善意的“美德”,但如果美德的教育是建立在谎言之上,又叫孩子们长大以后如何去相信美德?

“这些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较真的话语,说出来的是深深的隐忧。世界上有永恒的教育,但没有永恒的被任何东西一直垄断的教材。教材应当是一条人类文明之河,不论深浅,都透明求真,不断冲刷出新的文明痕迹。

世界上有争议的课文远不止中国的语文课本,因为背景的复杂,要回归常识反而是那样的艰难,并没有一条简单的乡村小路,总是带我们回家。

世界百年教育史上有一个名篇——都德的《最后一课》,它是许多国家中小学传统教材中难以割舍的珍品,“《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如今30岁以上的人,大都学过这篇课文,并身受极大的感染与震撼。

但小说的舞台阿尔萨斯地区,阿尔萨斯人的母语是德语系方言。19世纪以来,在阿尔萨斯地区的语言文化历程,是法语对这一地区方言压制的历程,也就是说,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是受害者的一课,却极有可能是加害者的一课。1945年以后,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甚至要把说德语的全都赶出去,连路名都要改成法文的。《最后一课》现在来看,确实是都德在普法战争期间,基于民族主义的杜撰,背离了真实的美德,如此与事实完全相反并露骨的卫道士行为,也的确让人们震撼。

苛责前人,并无多少益处,但“伪课文”的存在,又让人不得不反思当下。时间也许能够让都德获得足够的原谅,但常识的回归却是道阻且长,在时光的代价面前,我们不得不质疑这一作伪。更为难堪的是,因为过去的作伪依然存在(不论善意还是恶意),现时的造神就继之不绝。前不久,就有媒体刊文质疑“华盛顿不该被中国人抬为神话”:论者往往以其功成身退比对马上治天下的传统,结果往往过分夸大华盛顿的人品,把他变成一个不可以常理度之的“真英雄”。

当成人化的社会因为功利失去真实时,常识的回归往往是最为艰难的,课文仅是一个缩影。但在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如何理解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重新认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政党直至个人等相互的构成与位置,仍然是有待修订的课本,且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教材   课文   美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晓宇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