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院士三嫂”让我泪流满面
2009年09月25日 07:55扬子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毕诗成

自认为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看了深圳卫视的一段新闻,泪水竟然会在眼圈里打转。报道说,香港大学今年颁发名誉院士的名单中,出现了一位没有接受过教育、来自基层的食堂服务员。这位被学生们尊称为“三嫂”的82岁婆婆袁苏妹,曾于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顾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这所大学用“名誉院士”的头衔,表达对她这位“杰出人士”的尊重。学校颁奖词说,“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

我毫不掩饰对此一幕的感动,也毫不掩饰对于港大的敬意。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够作出如此举动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视为“杰出人士”的。“三嫂”袁苏妹的确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她被学生们念兹在兹的,是有人“头晕”,她会主动煲药、送粥;是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会为其预留晚餐;是学生遇到烦心事,会去找三嫂倾心交谈……这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港大认为,这是对高等教育作出的“独特贡献”。在颁奖者眼里,这不是一份卑微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命绽放的方式。

与其说他们是在褒扬一个“三嫂”袁苏妹,莫若说这是在褒扬一种劳动精神;与其说我是被三嫂感动的,莫若说是被港大这种视角所感动。我们常常会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必讳言,在普遍的社会意识当中,劳动者常常被分出三六九等。兢兢业业掏粪的时传祥、百货大楼“一把抓”的张秉贵……我们的确曾经把他们树立为一种模范,但就今日而言,却依然没能让普通劳动者绽放光彩的精神,渗入社会的骨髓与脉络。

我努力地想:内地大学会有类似举动吗?我不知道,起码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也不知道将来是否能够看到。

我不否认,那种简单而霸道的“精英观”的确能带给社会一种“引体向上”的驱动。但这,真就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吗?当问起孩子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时,孩子回答“科学家”、“明星”、“将军”、“飞行员”,甚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我们往往会给予夸奖并充满自豪;当孩子回答“水管工”、“修鞋匠”、“修理工”时,我们往往会给予批评并进行“教导”……是我们的孩子都志存高远,还是我们的成人早已区分好了高低贵贱?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道理上,总统与农夫都值得人们尊重, 而现实是没有几个人能真心为底层工作者喝彩,甚至没有几位母亲能做到为“挖土豆”的儿子喝彩。

对于任何职业、角色充满敬畏,有探索、钻研、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真诚的喝彩。还记得《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吗?这个从来没想过当将军,甚至连营长、排长都没想过的普通士兵,凭着一股韧劲,兢兢业业做好最简单的每一件事,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士兵。许三多的流行已经证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士兵。”为什么我们对于虚构的人物可以这样认同,但到了现实中就不能呢?多么希望,我们的身边能有更多的“院士三嫂”——那里面有数不尽的温馨,更有对社会数不尽的激励。

士兵   学生   院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毕诗成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