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万夫:虹口足球场冠名,别让鲁迅跟着丢脸
2009年09月25日 07:35红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准备将毗邻鲁迅公园的虹口足球场改叫十分洋气的“圣·鲁迅公园球场”。为此,申花俱乐部还在某社交网站上进行投票调查,结果遭到球迷的强烈反对。(9月24日东方网)

事实上,在欧洲有很多足球场均以公园冠名。比如圣詹姆斯公园球场、维拉公园球场、弗拉顿公园球场、古迪逊公园球场、厄普敦公园球场、圣安德鲁斯公园球场,等等。从审美角度说,球场叫某某公园,要远比一成不变的某某足球场或体育场更具内涵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新潮的冠名背后,既是一种特色文化的传递和延伸,又是足球文化与球迷文化的交融。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公园球场,作为一个载体,肩负的不光是足球文明的身份,更是一种文化传教士。换言之,球场的冠名既是一定文化积累的集中表现,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平台。

如果从地域文化分析,上海虹口足球场与著名的鲁迅公园相邻,受到鲁迅公园的威名和文化寄托的熏陶,试图用一个地标身份来延伸这种文化内涵以及反补虹口球场的文化积淀,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只是虹口足球场身上所散发的中国足球文化,似乎与鲁迅公园所传承的文化,有些格格不入。试想,当一个文学大师与世界排名100开外的足球划上等号时,这种羞辱已经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文化认知。

虹口足球场的冠名,尽管只是一个提议,却很现实的表露出植根在一些足球人士脑海中的文化迷离。足球文化,需要的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如何在球场上表现出足球的精神真谛。换句话说,即便虹口足球场真的叫“圣·鲁迅公园球场”,以目前上海申花的水平,也只能让这种“公园”一起跟着羞愧难当。

有人说,上海申花将虹口足球场冠名“圣·鲁迅公园球场”就是在理解和灌输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混乱的中国足球缺失需要通过“拿来”进行自救,但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在刻画一种拿来后如何为己用,而上海申花冠名的“拿来”,却更像是一种抄袭,一个足球版的“东施效颦”。

任何先进的足球理念,没有了文化的支撑和更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许,上海申花真是准备坐着导弹赶超世界先进球队的架势,只是没有多年积累的足球文化辅佐,没有真正能够主导比拼的实力杠杆,纵然在外表上装裱的再逼真,纵然嘴上功夫再一流,所谓洋气的冠名,也只能是那些著名公园球场的赝品或者复制品而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傅万夫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