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发表署名评论说,中国博士毕业生已经累积达到35万人左右,成为第一博士大国,似乎是一个“骄人”的消息。但是,从反面来说,学术教育规模扩大反而会影响学术科研的正常发展。不消说,在“博士第一大国”的称谓后面加上一个“学术小国”的后缀也并不为过。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成为第一博士大国,似乎是一个“骄人”的消息。从正面来讲,这足以证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教育在规模上的扩大。但是,从反面来说,学术教育在规模上的扩大反而会影响学术和科研的正常发展。不消说,在“博士第一大国”的称谓后面加上一个“学术小国”的后缀也并不为过。
据了解,我国博士毕业生已经累积达到35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是体面的,至少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如我国这般“批量地生产”博士,尤其是近两年。2007年和2008年,我国博士招生人数都超过了5万人。博士数量在与日俱增,我国大学科研竞争力却一直未见提高。在武汉大学发布的2007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前100名没有一所中国内地的大学,北大192位、清华196位,更不必说其它学校了。
浮躁风气蔓延
不容否认,在就业率如此之低的现代社会里,教育部门力图通过硕博的扩招来延缓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这样的扩招一方面让硕博生的生源弱化,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也难让学子们在象牙塔里一心就学,浮躁的学术风气开始蔓延。再加上“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学术环境,真正潜心治学的硕博生已是越来越少。与之相适应,我们也看到了太多“最牛博士抄袭论文”之类的新闻。
如果说硕博生们无心挂念学术是出于就业压力的话,那么导师的不负责任则完全就是教师工作的一种失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在“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影响之下,我们听到的关于教授们的消息只是如歌星一般的走穴,如老板一般带着学生去办公司。“授业”和“解惑”尚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又哪有“传道”的责任和义务呢?自此,大学之道、学术之道和师道尊严丧失殆尽,博士们当然拿不了像样的学术成果来了。
答辩只是过场
除了导师的不负责任之外,自然还有毕业答辩的“松松垮垮”。清华大学的黄万里教授在世时,也应邀当过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但他在学术上历来认真以至于让毕业生们频频陷入尴尬境地,以后就再也没人请他作答辩委员了。笔者曾多次参阅过硕博生的毕业答辩,回头总是一句感慨──再差的选题、再差的论文也能通过,除非写不完!
硕博生的毕业答辩只能算是一个过场而已。过场式的毕业论文答辩,放纵了学术的造假行为,更在最后一关上失去了对新生代博士的约束力。博士教育本就是一种学术教育、精英教育,其主要目的也是为学术的发展培养新型的人才。
可是,当博士们不再以学术为己任的话,博士毕业证仅仅是一个文凭而已,而连篇累牍的毕业论文也只是一堆又一堆文字垃圾而已。(王传涛)
作者:
王传涛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