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愿更多的常识不再重复
2010年04月23日 08:21南方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说文道字 之熊丙奇专栏

从这次玉树地震灾难看,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已部分吸取。这在媒体的报道中已有呈现,比如,4月14日晚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地震发生后,教育部立即成立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应急预案启动了一级地震应急响应。教育部救灾工作包括综合协调、维护稳定、条件保障、教学恢复、教师工作、对口支援、恢复重建等。

这让我想到更多的常识。就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来说,基本的常识是,应把校舍建为“第一避难所”,这不但可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也可将校园作为救灾、避难之地。在灾难发生之后,再来反复讲述校舍应该怎样安全的常识,那代价未免太大。

在教育领域,常识被反复提及,有时已经到了令人厌倦的程度。比如说学生的权益保障,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江南大学给学生用炼钢废水事件,虽然学校已经澄清事实,但是其中暴露出的学生权益被漠视问题,还是令人深思,而学生权益问题,已经是老问题了。说来说去,都是学校里是否有学生自治组织,学生是否拥有教育选择权,学校有没有竞争压力。

再比如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前不久有官员批评大学生就业观念有问题,“有业不就”,但就事实而言,我国大学就业难的实质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大学教育定位模糊,面对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纷争,总要一再讲述这些基本的常识,有些身心疲惫。

还比如说,学术不端问题,几乎每个月都会冒出一两则学术不端的新闻来,而每起新闻事件,从发生到处理,都很类似,总是当事人否认,当事学校遮掩,于此,舆论所谈,无非是没有学术共同体,应推行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实行学术自治、学术本位管理,可这样的论调,已经有上十年了吧?在这样的常识普及中,教育与学术发展的时机已经一再错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已吊了国人10多年的胃口。前不久,北大原校长许智宏放言“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又引来新一轮对这个话题的热炒。可是,这个话题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迄今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放眼国内大学,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无一具备,遑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发展大学教育的常识,但由于常识匮乏,我国大学自以为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阳关大道上,还煞有其事地列出建设时间表,可实际上,连起点都没踏上。我于2004年写了一本《大学有问题》,现在每遇教育新闻,翻开书,从相应章节摘录一些观点,还可放在新闻后,变成“新观点”,这种观点的“新生”,无法不让人对教育的现实产生沮丧情绪。

但对常识的反复言说,是让常识有一天终无需提及的必然选择。从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识的确立路径,我们也依稀看到这种可能,这就是沮丧之后的希望所在。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