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伟:生命越有尊严国家越有力量
2010年04月22日 08:20京华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特约评论员范正伟

4月21日,又一个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全国和驻外使领馆的国旗半垂,13亿国人一起默哀,深切哀悼在青海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这是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第二次为在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

玉树地震中,超过2000个鲜活生命永远告别了我们,他们是我们无限牵念的孩子,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血脉相连的同胞,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一分子。在他们离开我们的“头七”之际,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日子,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的信心和勇气。

这一天,五星红旗缓缓降下,公民生命的尊严在彰显、跃升;当报刊、网站变为黑白两色,冰冷的死亡数字有了温度、变得具体;当13亿人集体沉痛默哀,悲痛中激发的力量正在凝聚……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每一次自然灾害,都让我们顿感个体的无助和渺小,人类彼此相偎的温暖和力量。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都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紧密相连,它们成为个体印证生命意义的载体,成为一个个“延伸的自我”。

玉树大地震使许多人失去了家乡、家园、家人,甚至很多亲友、邻居都离开了人世。如此重大的丧失,不仅需要个体的自立自强,也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力量,让悲伤释放,来抚平创伤。而在这方面,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无疑是最坚定、最强有力的保护者、收容者。这种保护和收容,既体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行动中,也体现在哀悼活动这样的公共仪式中。

国家哀悼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达了个体生命在国家中的位置,也让我们感受到公民和国家关联、公民彼此之间的关联。在历经七天七夜救援的等待、焦灼、痛苦后,通过哀悼活动,告诉在地震中劫后余生的人、失去双亲的孩子、晚年丧子的孤老、陷于哀伤的受灾群众,13亿人跟你们一起面对、共同分担,国家永远是每一个公民最坚强的后盾。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把公民的幸福和尊严放在首位的国家和民族,必将持续激发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同胞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正是国家对公民生命的翼护,玉树地震后不久,废墟上便支起了一顶顶救灾帐篷,活动板房里也传来复课孩子们的琅琅书声。这一切,也是我们国家走向强大的希望。相关报道见今天A03-A12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范正伟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