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聆听遥远的玉树传来的声音
2010年04月22日 07:1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当我们用心聆听从玉树传来的那些声音,我们深切地感到一种无愧于逝者、无愧于天地的力量。

今天,举国哀悼,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这是我们这个人民共和国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玉树,一个遥远的名字,一个海拔3700米的名字,此时,铭刻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

从汶川到玉树,从2008到2010,时空变幻,灾难又一次不期而至。以生命的名义,活着的人们表达着对遇难者无边的哀思与深切的祈福。这场集体性的祭奠活动,在悼念亡灵的同时,也在累积整个民族愈加醇厚的精神资源。

青海玉树“4.14”强震,过去已整整一周时间。家园被毁,财产受损,更有2000多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托体同山阿。

没有人需要灾难,但当莫名的灾难降临时,如何面对和抗击灾难,却异常需要勇敢的心,坚强的心,同情的心,温热的心。死难者、受伤者、幸存者、救助者、熟悉者、陌生者……在所有这些角色的互动中,生命的意义得以加深、加厚,虽然是以一种含泪的体验方式。

地震无情人有情。从汶川到玉树,闪烁的是人文主义的光辉、大爱的光辉。今天,在青海玉树,在高原之上,一种内生于民族精神深处的雄浑力量,正在生长。从遥远的玉树,我们听到了种种激励生者、温暖人心的声音。

我们听到了坚定、有力的声音。“4.14”强震之后,正在国外出访的胡锦涛总书记压缩行程推迟访问,急迫回国指导救灾,并到现场视察,温家宝总理也连夜亲自赶往灾区指挥抢险救灾。从他们焦虑而镇定的话语中,人们听到最多的,是想尽办法将救人作为第一要务,拯救生命,成为压倒一切的使命。

在玉树视察时,胡锦涛总书记对受灾群众说:“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温家宝总理则要求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总书记的板书“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更是成为重建玉树未来的最强音。一时间,“与人民在一起”回响在每一片中华大地上。

我们听到了专业、理性的声音。从玉树“4.14”强震的整个救援工作来看,无论是从反应机制,还是从救援队伍安排,乃至灾区民众安置及后方物资运送等多方面,比之过去的救灾,都体现出了成熟与进步。专业化的手法、科学的救灾手段,已经开始熟练运用。我们从过去许多的痛苦体验中学会了自我反思,学会了总结经验,从而实现新的进步。

而在专业、理性的背后,更有一支坚强的救灾队伍。中国军人等成为救灾的中坚力量。救灾是救他人,也是一种自我牺牲。青海玉树地处高原,低氧压、缺氧,救援者不仅要冒着房屋倒塌、余震不断等危险,还要与高原反应相抗争,救援条件的恶劣可想而知。在玉树的救灾过程中,中国军人再次展现出了“钢铁长城”的本色。这支威武之师,既有刚毅果敢,亦有大爱深情。

我们听到了温暖、动情的声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乃至国际援助)的款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这不仅是物资的传送,更是爱心的流动。在玉树,志愿者精神又一次得到极大的发扬。一位名叫黄福荣的香港义工,成为玉树志愿者中的出色代表。为拯救地震中被困的孤儿和老师,黄福荣奋不顾身,舍身捐躯成仁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港人及内地同胞。

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尝言:“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今天,举国皆恸,在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当我们用心聆听从遥远的玉树传来的那些声音,我们又深切地感到一种无愧于逝者、无愧于天地的力量。那是中华民族的坚强与团结,那是中华民族的大爱与大义,那是中华民族在苦难的考验中,继续进步,走向未来的精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