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此时此刻,国旗半降,四海同悲。我们为青海玉树遇难的同胞哭泣、哀悼、致敬。悲痛决不是软弱,更不是悔恨,而是灾难面前的深刻体认,是一个坚韧的民族用一种悲怆的方式所吹响的前进号角。
我们无法忘记,面对围拢过来的受灾群众,胡锦涛动情地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话虽不多,国家主席与亿万民众的感同身受,却呼之欲出;我们无法忘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温家宝总理的话不算高声,但却充满力量;我们也无法忘记,一对小夫妻在废墟中紧紧拥抱12小时后获救,获救前丈夫对妻子说,“如果能出去,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这一幕一幕,或坚定,或无私,或柔韧,或理性,但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深刻的政治伦理,也是对于生命至上这一人类文明法则的动人阐释。
国旗为平民而降,在华夏民族5000年的历史上,这是第二次。
汶川地震后,国务院曾将2008年5月19日-5月21日三天设立为举国哀悼日,并降半旗以志哀。有汶川的先例在,此次再行国哀,我们尤其对普通生命得到其所应得到的尊重而感到欣慰。十三亿人民同悲同泣,在感天动地的同时,也让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而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以国家仪式的方式对国民的伤逝举国哀悼,令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受到了无比凝重的淬炼。所谓多难兴邦,一个民族越是历经苦难,其骨骼就越是强硬,其站立起来的力量就越是不可阻挡。
国哀是为了死难的同胞,也是为了活着的全体国人,为了中华民族更加美好和清晰的未来。举国哀悼不是追求形式上的举国划一,而是令悲痛充分释放,只有这样,悲痛才能够转化为力量,纪念才能成为生生不息的源泉。
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这两次悼念,将重大灾难后以公共政治的面目为黎民而悲,固化为凝聚民族信心的集体之哭。这一形式让我们明白,只有对生命无比珍重而又致力于坚强表达的民族,才能危机当前却能够勇敢转身。
中国能够崛起成为令人尊重的大国,不仅体现在拥有何等强大的国力,更体现在政府对于国民权利与尊严的承诺和坚守,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等政治良知无保留的执行。
让我们记住这一刻吧:国旗为平民而降,正是以国哀宣示生命至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