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事业单位改革的美好愿景
2010年04月21日 08:12新闻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晨报评论专栏作者 王 琳

事业单位改革终于出现了极具重量的试点地区。人口大省河南,日前拿出了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方案涉及9.2万个事业单位、214.7万名工作人员。这次改革,直接打破了事业单位原来的行政级别,按照工作职能,重置各类工作岗位。有专家评论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媒体以“河南两百万人摘‘官帽’”为题,自是夺人眼球。但若是为此而盲目欢呼,则未免太过浪漫。事业单位改革,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列入议事日程,而一直是“只闻雷声响,不见雨下来”。类似的试点也不知搞了多少,出方案时轰轰烈烈,方案出台之后却大多偃旗息鼓。

不说远的,2003年7月,人事部还曾就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确定了一张时间表,当时是要“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一晃眼,又是七年过去,所谓“全面推行聘用制”仍然只是个“目标”。以南方一些早已实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城市,也是换汤不用药,假“聘用”之名行“铁饭碗”之实。再看眼下河南的这个举措,其实也就是一份尚未推行的“试点”方案,谁敢断言这份方案未来的命运?

事业单位改革为什么陷入了欲改不能的泥潭无法自拔?一言以蔽之,“官本位”!当社会的游戏规则还在围绕“官本位”转的时候,你让事业单位人员先“脱官帽”,怎会没有阻力重重?“官帽”就是利益,脱官帽,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谁愿意在看不到前景的时候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更何况,事业单位里的不同“单位”区别大了。比如有些事业单位本就是社会组织,那就不是一个“去行政化”的问题,而是应如何还原其“社会化”本质的问题。而有些事业单位本应为市场主体,那就应还原其“市场化”本质。以行政捆绑市场与社会,是计划经济的遗物。对这些“事业单位”,唯一的改革路径就是彻底“松绑”,让它裸身回归社会或市场。

对于事业单位中最大的两块,教育和医疗,我则认为必须区分公立教育、医疗机构与私立教育、医院机构。公立机构人员待遇理应公务员化,私立机构人员则应社会化。从“官本位”的现实来说,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确实等同于贬低教育。因为“官本位”本身带来了社会评价机制的扭曲,行政级别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话语权与诸多现实的利益。中国亟需改变的,是还原正常的权力,提高权力的风险、匹配与权力相当的责任,降低权力的含金量。这样的“脱官帽”应在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同时进行。而不是仅仅要求事业单位“脱官帽”。

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应是一个行政、社会和市场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32年的改革开放,其目标正在于“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把属于行政的留给行政”。作为字面上的“官员”,其实也存在于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之中。行政权是公权力,社会权同样是公权力。但在中国语境中,“官员”一语实则是“强权”与“铁饭碗”的代称。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要改变这一扭曲的指代关系。当权力无法滥用也无法专横时,也就不需要“去官帽”了。那个时候,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也将随之消失。我的这一描述似乎有点“乌托邦”,但既然现实中的“事业单位改革”本就是“乌托邦”,为什么我们不能想得更远,更好,更合乎逻辑一些?

(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琳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