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面向玉树,我们的哀悼、承担与祝福
2010年04月21日 08:07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头七断肠。今天,我们再一次志哀:为青海玉树,为大地的颤抖,为永远被埋藏在这土地下的曾经青春、曾经热爱而美好的生命。截至4月20日上午10时,“4·14”地震已造成2046人遇难,失踪193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山河失色,泪水夺眶而出。很多年过去,人们依旧会记得2008年5月19日那历史性的三分钟:街道于汽笛声中刹那归于静穆,忙碌各异的人们停下匆匆的脚步。玉树震灾之后,国务院于4月20日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青海省政府同日发布关公告:为悼念玉树地震中遇难同胞,4月21日上午10时整起,全省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轮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哀悼、下旗、素颜。从汶川到玉树,总有一种国家仪式,在传递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集体情感:那些地震中不幸罹难者,那些救灾中的牺牲者,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那些儿女走离的父母,他们与他们的苦难,绝不只是“生命”或是“事件”。这已是一种深层的敬畏:只有尊敬每一个普通而又高贵的“受难者”,哀伤才会真正接近生命的本质与内核,灾难才会激发真正的省思和担当。

悲伤逆流成河。从汶川到玉树,国家仪式的时刻依旧是省思的时刻。每一个关注灾难的人,你们曾经对苦难是那么的体恤,而此时此刻,你们的向善之心是否因为灾难的重复而有所减退,是否还拥有对庸常个体苦难的悲悯?那些因为汶川救灾报道感染过无数国人的媒体,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因为找不到新的“亮点”,而让关注与担当不自觉地缩小?

从汶川到玉树,国家仪式的时刻依旧是检验的时刻。“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美好”,一些更大的灾难,一些庄重的国家仪式,正是一次对公民社会的检验。捐款、献血、慷慨解囊、以志愿者的身份只身前往……如果说汶川大地震让我们鲜活地看到一种公共精神的生长,看到国人以“公民”身份介入国家公共事务和公共空间,那么在沉痛中依旧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跨过近两年的光阴,我们仍能如此共赴国殇,以一种公民的行为,来继续表达一种面对灾难时的共同情感。

从汶川到玉树,国家仪式的时刻依旧是共同承担的时刻。我们哀悼,以省思之名,以检验之名,更以承担之名。如果说国家有解民于倒悬之责,一次哀悼更是一次对国家责任的重申。那么我们面向玉树的低首,必然饱含着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也必然会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国家仪式,而成为共识,成为承担,成为守望与坚定。这也正是曾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说过的:“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受伤过后的玉树,在风与雪中沉默。但一个真正懂得泪水与苦难的民族,却可以获得最深刻的祝福。如果说死难者必将以死难的方式赐福生者,那么幸存者必将以哀悼的方式获得坚强。我们因此,以一种举国同悲的方式,向逝者致哀,向生者致敬。它让我们相信:当逝者依旧能安息于母亲的国度,心里有爱的人依旧能拥有温情的力量。让我们相信,我们在纪念苦难的同时,还能记住生命的不易,活着的美好,从而在一种对灾难的省思与承担中,变得成熟,制度变得更完善和“人”性化。

逝者安息,生者有力;玉树不倒,中国坚强。以此祭奠“4·14”玉树地震所有死难者!

公民   生命   汶川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聃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