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民众为何热衷于“盯梢”官员子女财产
2010年03月12日 07:29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陶短房

据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11日说,民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是有些官员的账面或者财产并不是很多,但是其子女的财产非常多。

官员子女的财产问题,似乎是个既困扰官也困扰民,既困扰政府更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

一些官员对舆论、公众紧盯其子女财产问题不放感到十分不快:咱孩子怎么了?他们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就不能混得好了?就不能有自己隐私了?

老百姓的质疑自然也有自己的道理:好多官员账面上一干二净,甚至一贫如洗,可他们的子女却年纪轻轻,就坐拥现金、房产、干股、动产不动产一大堆;老百姓的孩子24岁做房奴累到吐血,就有人说“年纪太轻,好高骛远是脱离收入实际”,那些同样年纪轻轻,甚至都不够格被叫做“年轻人”的半大孩子们,若非凭仗当官家长的势力,如何能积攒如此“脱离收入实际”的财富?

或许在某些官员眼中,许多针对官员子女财产的指责,都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都是谣言。或许他们的委屈,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为什么他们的抱怨、委屈,在社会上得不到什么共鸣,恰恰相反,关于“官二代”的财富,以及这些财富和他们官员父母灰色、黑色收入关系的传闻,总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兴趣和共鸣,让那么多人深信不疑?

一方面,许多被揭发出来的贪腐案例中,贪腐者往往利用子女的“人头”转移不法所得,从而达到既捞实惠、又保脸面,一举两得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说官员财产公示至少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有一些哪怕形式上的表现,那么官员家庭、其子女的收入情况,甚至他们是否夤缘裙带攀上政经高位,公众也不至于一团雾水。

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那么,什么是智者?《道德经》里说得明明白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想让老百姓变成“智者”,不再传播涉及官员子女财产的小道消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让他们“知人”——依靠法律和制度,督察官员家属的财产和收入来源。只有“大道消息”通畅,小道消息才会失去市场和传播渠道。

北美是最重隐私的地方,工资收入是“不可问”的秘密,但一旦成为公众人物,这“不可问”也便自动变成可问,所谓“政治人物的隐私不属于自己”。官员子女虽然不在这“可问”之列,但制度却通过核查官员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堵死了向子女或其他“人头”转移的渠道。而在中国现行体制下,非但官员子女的收入明细“不可问”,官员财产公示本身也是含糊其辞,大多只及工资收入,不及其他合理、不合理“外快”。这样一来,公众、舆论一头雾水,自然宁可信其有,而官员也便两极分化:明明清白的,要给污浊者背黑锅;原本污浊者,正好借助这些漏洞上下其手。

其实北美政客中也有不少有钱世家子弟,他们的子女也有腰缠万贯的,但检查审计部门督察既严,舆论监督也得力,这些“官二代”是平步青云还是默默无闻,是子承父业还是另辟蹊径,他们花钱是否阔绰,与其发展轨迹是否相符,都瞒不过大家的眼睛。偶有“越轨”,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弄到灰头土脸。“犯规”者既然难脱视线,那自然少遭物议。

与之相比,中国存在太多的神秘官员家庭、神秘官员子女、神秘官员财产,他们有什么才能,是否真的年少多金,凭什么比同龄人拥有更多财富?许多环节、细节都讳莫如深,这样,舆论质疑,公众不满,便再正常不过了。

其实公众比官员更讨厌谣言,更不喜欢小道消息,他们也不是非要让官员子女吃糠咽菜,不允许他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他们所希望的,只是做一个“知人”的智者——你可以有钱,但必须让大家相信,你的钱都是干净的。

(作者系旅加学者)

官员   财产   子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陶短房   编辑: 郭刚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