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莫让“有度”伤了孩子心
2010年01月26日 08:10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 北京论坛·关注2010北京两会

2003年前,北京每年撤并小学一百所。一边是大批公立小学撤并,一边是农民工子弟无法入学,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日前,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敬提出,北京学校向打工子弟敞开应有度,因“之前进京为北京服务,孩子没人带,所以带到北京;现在则是因为进京上学不用花钱,为孩子上学而进京务工。”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对此提法表示肯定,开放无“度”会形成“洼地”效应,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的人员就越多。对此,北京市副市长黄卫表示,北京将尽量增加对打工子弟的接收能力。(1月25日《新京报》)

人大代表李敬说,“我发现我以前的观念是错误的,我要检讨。”原因在于他发现,很多进京人员的目的发生了变化,进京是因为上学不用花钱,为孩子上学而进京务工,所以他提出“敞开有度”。在我看来,李敬代表经过检讨之后的观念未也见得正确。您说进京人员的孩子上学不用花钱,这个调研的论据是从哪里来的?能否出示一下证明此观点的证据?您有否调查过,北京究竟有多少孩子是上学免费的呢?

即使如李敬所说,进京人员是为孩子上学而进京务工,北京为他们提供上学机会就成了“无度”吗?非京籍人员通过努力工作,为北京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公认,没有进京务工人员的北京是不可想象的,让他们的孩子享受到北京提供的教育,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一个事实是,我们今天一些城市对外来打工子弟的排斥程度,不论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可能都是少见的。用城市承载量、在哪里纳税就应该在哪里享受公共服务、外来工孩子一样关系着城市未来等道理,已经没有什么更多好讲的,那些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问题只在于胸怀和肚量。

以城市的承载量来说,据统计,过去十余年来,北京市京籍适龄入学儿童高峰时期达到18万人,但到2007年减少了11万左右,平均每年减少一万余人,而且目前仍在减少。2003年前,北京每年撤并小学一百所。一边是大批公立小学撤并,一边是农民工子弟无法入学,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而且,随着北京的房子不断地盖,北京市及各区县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为房地产配建公立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只收税而不提供公共服务。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三成以上是外来人口来支撑。

所谓“洼地效应”一说也不一定符合实际。北京的所谓好学校哪一所真正免费过的?别说是对农民工,对本市居民也没有真正免费过。片区户籍之外,哪怕你也有北京户口,那个名为自愿赞助实为统一价格的择校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片区内的孩子,也没有间接少交钱,炒得天价的“学区房”便是他们的买单方式。

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经过努力,北京目前已经接收了67%的外来工子女,投入经费以区县为主,尤其7个城乡接合部的区县每年都承担大量的经费。每年北京市市级财政也有1亿元左右的投入。但相比于每年上千亿元的土地收入和巨额房地产税费,相比于外来人员交纳的税金和他们为城市建设所做的贡献,这点投入恐怕太微不足道了。

□童大焕(媒体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童大焕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