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勋:媒体怎会损害司法的权威和公正?
2009年12月28日 07:37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王建勋

日前,最高法院下发《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级法院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为新闻媒体旁听案件提供便利等。毋庸置疑,这些要求有助于司法公开,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但是,该规定中也有一些条文不仅内容模糊不清,而且有束缚媒体监督之嫌,甚至与我国的有关法律和依法治国精神存在龃龉。

该规定第九条为新闻媒体对法院的采访报道确立了五项“戒律”:(一)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二)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公正审判的;(三)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法官名誉……;(四)接受一方当事人请托,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干扰人民法院审判、执行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五)其他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的。凡违反这五条之一的,法院可以向新闻主管部门等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对违反法律规定者还要追责。

新闻报道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当然包括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和案件的报道权利,只要媒体没有侵害案件当事人的权利,恪守了职业伦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和获得的消息进行报道。新闻媒体负责的对象是消费者和普通公民,新闻媒体通过行使自己的报道构成对公权力机关的监督,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高法院对新闻媒体的五条“戒律”就值得商榷一下。首先,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如何能“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新闻媒体对某个案件的报道如何能上升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如果真能这样的话,难道公民的知情权和司法公正不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大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某个个案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审判无疑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同时,新闻媒体怎么可能“泄露国家秘密”?众所周知,只有国家公职人员能接近和掌握“国家秘密”,媒体根本不是“国家秘密”的掌握者,如果某公职人员将“国家秘密”透露给了媒体,那也是该公职人员“泄露国家秘密”,而不是媒体!况且,《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都规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在此情形下,媒体根本无法旁听甚至采访,怎么可能知道“国家秘密”呢?

其次,“戒律”第二项针对的是正在审理案件的报道。问题是:何谓“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一篇报道失实多少算是“严重失实”?30%、50%,还是80%?根据什么标准计算这种比例?比如,被公诉的“罪名”报道错误算不算“严重失实”?别忘了,根据法理,与事实不符的报道完全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因为没有人或者新闻媒体能够做到言论或者报道(永远)完全合乎事实,尤其是针对公共事务。

也许有人会说,允许媒体不合事实地报道,岂不会导致其权利滥用?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一方面,如果媒体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不负责任的媒体就会遭到公众的唾弃,进而被逐步淘汰;另一方面,媒体实行行业自律,违反职业伦理的媒体会受到行业惩罚。进一步,如果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不是针对公权力机关或者公共事务而是针对私人的话,私人可以对媒体提起诉讼。

究竟什么是“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恐怕更难界定。我们知道,“意图”是藏在人头脑里的,外界难以知晓。文字写作可不像杀人行为,作者的意图几乎无法猜测。那么,判断一篇报道是否存在“恶意”如何进行?到记者的脑子里去看看?“倾向性报道”的说法同样含混不清。怎样的报道算是具有“倾向性”?记者对一方当事人流露出的同情算不算“倾向性”?记者对程序不公正的批评算不算“倾向性”?不偏不倚的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要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闻理想,不必也不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

再次,第三项“戒律”是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法官名誉……”令人不解的是,对于“侮辱、诽谤”行为的责任,我国《民法通则》和《刑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如果记者以侮辱、诽谤方式侵害了一个公民的名誉权,按照那些法律承担责任即可,何以这里再作要求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里是专门针对记者损害“法官名誉”的行为。那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法官有名誉权吗?不能不说,根据宪法理论,国家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是极为有限的。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很难损害到法官的名誉。

复次,第四项“戒律”禁止媒体“接受一方当事人请托,歪曲事实,恶意炒作……”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问题在于:如何才算“接受……请托”?“请托”意味着什么?一个当事人请求记者报道案件然后请其吃顿饭算不算“请托”?何谓“歪曲”?记者在报道案件时写错了当事人的名字算不算“歪曲”事实?“炒作”又意味着什么?记者带着感情报道一个严重不公正的案件算不算“炒作”?不能不说,“请托”、“炒作”等词汇都不是严格的法律术语,无法准确界定其含义,因而令媒体无所适从。

最后,“其他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的”规定,是法律法规常用的兜底条款。可是,即使新闻媒体想要“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它们有这样的“行为能力”吗?众所周知,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是建立在司法机关秉公裁判、竭力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之上的,不是建立在新闻媒体宣传和报道基础之上的。如果法院能够做到完全根据宪法和法律独立断案,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影响,司法的权威和公正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法院不能依据宪法和法律判案,不能阻挡来自其他机关的影响,不能恪守程序正义,司法的权威和公正就无从确立,无论新闻媒体如何报道。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建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