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闻写明白,成不成
2009年08月03日 08:02华商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5个W,是新闻基本要素。5个W,指何时、何 事、何人、何地、为何,这五样,缺了一个,新闻读 起来就不明不白了。 不能绝对地说缺了哪一样就不成为新闻。有 时事情本身就不明不白,那么新闻也是难得明白 的,例如肯尼迪被刺杀了,就是被刺杀了,至于为 何,莫说刺杀时搞不明白,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搞 不明白。不过

,我不准备讨论新闻学。 这两天看到一个不明不白的新闻,是青海省 公安厅原厅长何再贵被逮捕的事儿。读过新闻, 只知道青海省人大常委会7月31日确认省人大常 委会主任会议“关于许可对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何 再贵依法逮捕措施的函”,何再贵曾任青海省公 安厅厅长、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等职务。何已于去 年12月被免去省公安厅厅长职务,今年6月30日,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暂停他的人大代表 职务,并许可省人民检察院对其依法逮捕。 何再贵犯了什么事?不知道。但这肯定会是 人们得知一个公安厅厅长被逮捕以后,必然会产 生的疑问。查找资料,可知何再贵2002年12月开 始出任青海省公安厅厅长,至去年12月被免去此 职,整整6年。他是因为这6年里的事情而被逮捕, 还是犯事在这6年以前,也不清楚。

何再贵为何被逮捕,甚至在网上也没有什么“小道”消息,只有弱弱地提问:“何再贵为什么被逮捕了?”声音并不高。声音高的是泛泛的愤怒,好像这个也得抓起来,那个也得抓起来,而且总归是都有问题;又好像何再贵到底犯了什么事,是一个不太要紧的事情,反正像这样一个官员,只管抓了就成,定然不可能冤枉了他。

我固然知道,何再贵被捕的原因如此滴水不漏,可以说明保密是多么有效,也可以反映办理这样一个公安高官的案件,需要对其反侦查能力做怎样的预防,或许这也可以理解为查办何再贵的问题无须有什么局限,牵涉到哪方面都要查清楚。不过,既然掌握的材料已经足以逮捕他,至少他涉嫌哪方面的犯罪,应可以有所告知,以慰社会知情之望。

在更加公开的信息环境中,这样一个官员被捕,将会有媒体千方百计去挖掘新闻,而未必倚靠权威方面来发布信息,但我们所处的环境,越是如此重要的案件,媒体的介入越是谨慎和“被谨慎”,没有权威方面的信息,也就基本算是无信息了。我说过,我不准备讨论新闻学,因此,不会在这里比较信息环境的问题,但社会的知情愿望和权利如何满足,哪怕稍稍满足一点,却是不能不考虑的。信息环境的差异和竞争,导致民众知情权的落差,人们因此对信息环境产生优劣之分,也势难避免。

不明不白的新闻,也未必就是5个W不全。这两天,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湖北巴东县今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使干部作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想到邓玉娇案件在网络上掀起的惊天大浪,我不知道湖北巴东县还有何面目谈论“转变干部作风”的经验。

或许,一个案件,并不足以否定这个县各级机关及干部的工作成就,但邓玉娇案件刚被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评为上半年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热点能力的倒数第二名,仅仅高于同样发生在湖北的石首骚乱事件,难道这可以说明“转变作风”的成效吗?就算确实作风是转变得很好了,地方权力和地方官员在邓玉娇案件中的 “低水平发挥”,形成巨大的网络群体事件,不仅未闻有何问责,反而介绍“作风建设年”的经验,是不是有些不自量力呢?

邓玉娇案件简直就是家喻户晓,举世闻名,请问,任何一个看到案件发生地“作风建设年”经验的人,是不是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啊,这样的“新闻”是让人觉得可信呢,还是让人觉得少一点知耻之感呢?我知道在我们的环境里,新闻报道要分“正面”和“负面”,请问,这样的“新闻”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能让人对巴东、巴东的官员作何想象?(刘洪波 知名杂文家)

案件   新闻   负面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洪波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