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点晚,但我们来了
2010年03月20日 15:42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384期

今天早晨,北京起了很大的沙尘天气,九点多我起床,看着窗外,漫天黄沙。当时,远文他们应该已经坐上了飞机——目的地:云南和贵州。他们将深入到那些深陷干旱灾害中的人们身边,了解他们的困难。他说“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灾区的人们需要些什么?”

下午,当我看到远文出发前写下的这篇文章时,他已经到了贵州,正坐在到毕节的车上。“四个小时后到”,他在短信里说。

我代他把这篇文章发布在评中评里,希望你能看到他的希望,希望你能和我们一样,关注在西南大旱中煎熬的人们

旱灾的新闻好像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谁会意识到他们已经经历几个月的煎熬?谁又能想象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煎熬?

“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看着这些数据,你做何感想?很严重,是吧?但是也很苍白,不是吗?他们喝的什么样的水?从哪里来的?要走多远?牲畜对一个农民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看着满地枯死的庄稼,一个农民是什么感受?他的孩子可能在上学,每个月需要寄生活费;他的家里可能还有年迈的父母和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对不起,这只是一个在遥远的大城市的人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相比还是那么抽象和空洞。

作为媒体人,会觉得自己失职,同时又知道,这其实很正常。

那些受灾的人大多数在农村,他们很少看报,恐怕也没有条件上网,他们不是媒体的直接受众,媒体自然也很容易忽略他们。媒体离他们也远,要去一趟不容易,所以事情往往只有影响到了城里人,报道才会铺天盖地。

旱灾和其他灾难不一样,它没那么“刺激”。它不像地震,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死伤无数;它不像火灾,大火熊熊,浓烟滚滚,逃生无门;它也不像水灾,洪水汪洋,一片泽国,哀鸿遍野;它像是钝刀子割肉,时间把巨大的伤害分成了千万份,以至于我们都体察不到其中的苦痛。旱灾,考验的是我们的麻木的神经。

但我们是经历了“五一二”四川地震的中国人,我们是经历了“八八”台湾风灾的中国人,我们看到“守望相助”四个字的时候,我们血会热,泪会流。2008年的地震,2009年的风灾,2010年是西南特大旱灾,我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视若无睹。

所以我们要出发,以尽媒体人的责任——虽然有点晚,但我们来了。

17日气象干旱监测图

看到那片触目惊心的暗红色吗?那是受灾最严重的特旱区。我们将兵分两路,一南一北穿越这片暗红色地带: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那片干裂的土地,用我们的心灵去体察土地上的人的苦难。

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灾区的人们需要些什么?

我们会把你们的眼睛当成我们的眼睛,请把你们的眼光跟随我们的脚步。

ps:很抱歉这段时间没法写评中评了,我们大概在十天后回来。也请大家关注我们从灾区发回来的报道。

图注:凤凰网“穿越特旱区”行动组今晨北京机场出发,分两路奔赴贵州、云南

凤凰网评论编辑: 彭远文

上期评中评:“房事”不决当问谁

行动   旱灾   关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