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说“五四”
2009年05月05日 11:02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昨天评中评说的是“五四”,今天何苦再说?可我们几乎谈了几十年的“五四”了,八十周年的时候谈过,七十周年的时候还谈,也不多我再多谈一次吧?

其实今天我想说的和“五四”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和主流的“五四”没有太大关系。在昨天评中评中,我谈到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独特的“五四”,经过管理和重新制造记忆之后,“五四”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刻板的符号概念:爱国主义、民主、科学、新文化、白话文……

可是,难道那段时间里,除了这些符号性的事件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内容了吗?或者说,难道昨天除了是“五四”九十周年纪念日,是青年节之外,就没有别的内容了吗?

当然不是。昨天我下班坐地铁,上面许多年轻人。有人在看报纸、有人在玩手机、有人在打盹,也有情侣在那里窃窃私语、甜甜蜜蜜。这是我经历了一天“五四”评论之后,看到的最贴近我生活的景象,可是这些景象,与“五四”无关。

而被我们不断提及的那个“五四”呢?在那一天,在那段时间里,到底有多少与那些符号和概念无关的事情发生着?或者说,到底有多少与“五四”无关的事情在那段时间里发生了,可是被我们给忽略了?

如果你也有这个疑问,我推荐你看一下昨天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谈“五四”的节目。窦文涛、许子东和陈丹青在这档节目中谈“五四”谈了好几天了,但是我觉得昨天的节目最好看。我给它拟的标题就是《“五四”期间 和“五四”无关的人和事》

比如他们谈到,那个时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不是新文化运动,不是民主与科学,而是鸳鸯蝴蝶派,是张恨水的小说。新文化运动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但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受到社会上大部分民众的欢迎。甚至连鲁迅寄书给自己的母亲看,寄的就是张恨水的小说。

而且,当时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对于老百姓来说,有许多新鲜的事情。马路上开始有警察啦,有了外交部啦,有了画报啦。反正新鲜的东西很多,之前的中华帝国,也开始成为了毛泽东、梁启超所梦想的少年中国。这些,都是我们谈“五四”的时候可能会忽略的。

同时,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黄金时代。我们那些标签中,谈民主和科学的时候也会谈到,当时胡适、陈独秀、傅斯年他们都还很年轻,昨天香港《信报》林行止的专栏还专门谈到这批青年才俊开创的政治新气象。但是就是这批人,有抱负、有才华,虽然才三十岁不到,但是选择的路途很多,而且还成功了。陈丹青说:“你翻回来到我们现在这个处境里,你一核对,这都是我们现在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子?我们现在谈“五四”的时候,也很少谈起。

现在我们谈的“五四”,是经过整理和筛选之后的“五四”。我们看到的情况,只不过是当时几十个人,几千个人所经历的一些事件。但是按照当时的说法,那时候中国有四万万人口,那么除了这几十个人,几千个人之外,剩下的那三万万多人,去哪里了?做什么呢?他们又说了什么?

这些东西都被忘记了。他们就是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但事实上,这批人才是最真实的人群,才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那时候的中国,不可能四万万人都在闹运动,都在学习民主与科学吧?

所以,我在今天,五月五日,又写了一篇关于“五四”的评中评。内容很少有我的原创,我只是对《锵锵三人行》的节目进行了重新阐述。主要是我希望大家都能看一看《锵锵三人行》昨天的节目。更重要的是,大家以后在宏大叙述的时候,也该有意识的了解一下许多不够宏大的小故事,有时候,这些故事才是最真实的常态。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时代,只有同一种记忆,是很令人哀伤的事情。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版权声明:凤凰网原创评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上期评中评:"五四"是什么?"五四"是谁的?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