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多次修改,北京市医改实施方案昨天亮相征求民意,成为国内地方政府中先行先试的城市之一。北京常住人口,今后将按照“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返回社区”的线路图看病就医,平均住院日、挂号取药和候诊排队时间、院前急救到达现场的时间也将适度缩短,市民就医会更加方便,公共医疗服务将会提升。
北京市医改方案的亮点之一,是尽量减少“看病难”“看病贵”所带来的困扰。医疗机构的不规范,带给人疑虑,不知道哪家医院“不坑人”;人们对药费望而生畏,不知道看病究竟要花多少钱,不知道看病过程中会不会被“敲竹杠”。
北京市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市属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物监管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分解了各医院的一些权力,将使医院所提供的服务更加规范化,减少了一些医院独自增加的付费项目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信誉,减少就医者的疑虑。
尤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北京市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报销限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70%,在社区门诊医保的报销比例则调至90%;同时,还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适度调和药价,价高者走低,价低者走高,可以让不同患病者获得比较均衡的服务。
另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是,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家庭医疗式服务,开展社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工作,实施双向转诊与预约挂号制度,方便群众就医。这是欧洲实行近百年的成功的医疗措施,尤其是预约挂号,让医生和患者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此外,这次不仅仅是北京市属医院的改革。北京有很多部委下属的医院,如何让这些医院也全面放开,与北京市属医院衔接,整合北京现有的医疗资源,为北京民众提供公平、规范化的服务,这其间有太多工作要做,这是医改的“北京特色”,也是难点。
所有的医改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民意,解决我们一度有所缺位的民生问题,如何让北京市民众能普遍享受到医改的好处。此次出台的医改方案,40多次易稿,有关部门真的是用心良苦。
北京市昨天公布的医改方案,只是一个大纲,一连串的细则和规范将连续出台。群众也会提出一些意见,还希望有关方面能汲取民意,使医改真正为和谐社会切实服务到位,维护民生尊严。
相关报道见A08版—A19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陈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陈冰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