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何以屡屡重出江湖?
2010年02月04日 08:16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 毕诗成

在几天前,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会议传出消息称: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全国从2月1日起,开展为期10天的乳制品检查整顿工作。

时隔一年多,三聚氰胺死灰复燃,让人着实愤怒!明知是2008年未销毁的超标奶粉,却拿来当原料,俨然就是制造毒奶粉,性质犹如故意投毒,可谓丧心病狂。对于这种只要钞票不要脸、不管公众死活的奸商行径,人人可口诛之,笔伐之!如果说2008年那波“毒奶粉”让公众更多是错愕的话,那么面对戳破结痂伤疤的二次刺痛,更多的是几分悲凉。

难道教训还不足够大?20多家奶企涉“胺”、近30万结石患儿、高级别官员辞职、三鹿企业以死谢罪……我们曾天真地以为,中国奶企的脓包被戳破了,可以重新洗牌了。现在看来,美好期待只是一厢情愿!老百姓实在想不明白:当初被查获的“问题奶粉”,怎么能不销毁?怎么就能成了新原料?他们怎么就敢去做?

一个能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民族,怎么就被一包奶粉弄得狼狈不堪?是治理决心不大吗?“果断彻查、坚决销毁”的承诺言犹在耳!是缺少制度规范吗?《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已经施行,据说对奶制品“从农场到货架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规章制度”。但就在这样跌过大跟头的背景下,数十吨涉“胺”产品竟然可以长期留在库房,可以穿上奶糖、雪糕之类马甲多省市流转——— 奸商胆子当然大,但监管漏洞岂非比奸商胆子还要大?

又有无良企业被揪了出来,清查、关厂、逮捕。老百姓却没法相信,这就是最后的妄为者?带有极大“运动式执法”色彩的10天整顿,就能换来奶品业的朗朗晴空?全国大整顿开始后,看到各地执法人员在城市大超市里,“没有发现”毒奶粉,但我们知道,那些走低端路线的产品,更多“流窜”在城乡接合部与农村市场,在那里检测、管理尤其薄弱,揪得出吗?打得死吗?

痛定思痛,到底是哪里遭遇到了瓶颈?谴责奸商,几乎等于对牛弹琴。我们只能耐着性子,去寻找彻查不“彻”、销毁不“毁”的根源。到底谁要为“彻查”负总责?谁要为死灰复燃作检讨?责任不清,当然监管不好。此轮“毒奶粉”事件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公安、工商、卫生、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当地政府等多个身影,这种“分段监管”素来饱受外媒怀疑。管理层虽然提出了“无缝衔接”概念,但在具体实施中,“统一监管”还相当乏力,很多人不清楚哪个环节到底归谁来管。或许正因如此,库房里的数万吨“原料”才会无人监督销毁,流入市场才可以堂而皇之。所以把罪过都推给厂家管理混乱,恐怕很难服众——— 不是取消了免检制度了吗?厂家想“乱”就可以随他乱吗?

毒奶粉重出江湖,是对公众忍受底线的悍然挑战。亡羊是要补牢的,“有关部门”应以更大耻感来省思漏洞、查找隐患,并揪出一批失职、渎职者来以儆效尤——— 这是对民意愤怒的必要交代,也是让大家对此波“整顿”稍感欣慰的信心所寄。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若应付型执法导致毒奶粉三入、四入江湖,那将是怎样的绝望!

毒奶粉   彻查   原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毕诗成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