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将越来越重要
2009年09月28日 08:10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东方早报特约评论员 刘涛

第三次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以下简称G20峰会)上周五在匹兹堡落下帷幕。回顾三次G20峰会的历程,应当承认,人们的预期值和关注度事实上也在不断递减。

去年11月华盛顿峰会召开之际,金融海啸仍在疯狂肆虐。在一片哀鸿声中,各国人民迫切希望看到有英雄站出来拯救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而各国领导人也急需坐下来相互打气、抱团取暖。可以说,G20峰会正是在这样仓惶的气氛下不经意间横空出世的。实践证明,华盛顿峰会最终担负起了全世界的重托和希望,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今年4月伦敦峰会期间,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虽然一些人宣称他们已提前看到了复苏的“绿芽”或“微光”,但在一季度增长、就业、出口数据一片惨绿的现实面前,各国领导人仍表现出“同舟共济”的大局观与合作精神。

等到这次匹兹堡峰会开幕前夕,国际经济环境已有显著变化。从二季度以来的数据看,主要经济体中,中、日、德、法等都已纷纷踏入复苏通道;美国的步子虽然慢了半拍,但经济触底回升的基调也已大致成形,若一切顺利,最早将于今年四季度、最迟将在2010年一季度走出衰退。尽管大家都意识到,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很多,实现全面复苏仍将是缓慢曲折的过程;但看好经济前景的人毕竟越来越多,没几个人真相信还会有传说中的“二次探底”。

既然G20峰会的诞生是缘于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衰退;那么当危机过后,人们自然有理由认为G20峰会存在意义和必要性或将随之丧失。正所谓“成也危机、败也危机”。在这样一种微妙背景下,G20这次峰会被一些人看作是天鹅绝唱;而会前中美轮胎特保案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疑虑,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怀疑情绪,甚至被理解为预示G20峰会行将涣散的信号。

然而,匹兹堡峰会的最终成果却完完全全颠覆了这种宿命观。各国领导人不仅达成了七项基本共识,还一致认为:G20峰会应当机制化并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G20峰会的重要性无可取代,首先是因为其所涉及议题,如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跨国金融监管协调、环境和减排等本身都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若G20峰会中途戛然而止,无异于令此前各国共同做出的努力和所获成果付诸东流。

其次,G20峰会的一大贡献在于,它通过广泛国家的参与,客观上形成了国际社会公认的一套是非观或游戏规则。在轮胎特保案发生后,中方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态度,而美方为取得中方的理解,至少在口头上做出了“轮胎特保案只是一个例外”的保证。显然,在G20峰会形成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共识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明目张胆地逆潮流而动,都不能不先掂量一下: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到底值不值?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在世界赋予G20峰会“时事造英雄”机会的同时,G20峰会反过来也重塑了国际格局,并使世界越来越倚重这一机制。

曾几何时,由少数发达国家组成的G8,一度是全球治理议题的实际决定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被排挤门外。不过,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若没有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全球治理难以取得任何有意义的成果。因此,其后又演化出了G8+5对话机制,但由于中国、印度、巴西等5国并非正式代表,这种对话的基础本身就不平等。在G8+5内部,发达国家与金砖四国之间的对立情绪常常超过合作的意愿。

当金融风暴及其催生出来的G20峰会改变一切时,发达国家被迫接受在G20峰会框架下与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平等对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同时,虽然发达国家在G8+5时代基本上是铁板一块,但在G20时代,美欧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在许多问题上都出现了直接利益冲突。

需要强调的是,G20峰会并非一个强制性的国际组织,它只是一个提供对话和沟通的国际场所。因此,有不同观点很正常。问题在于,如何学会倾听其他国家的诉求来扩大共识、缩小分歧。例如,美国提出要实现“可持续与平衡增长”,而中国也完全同意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事实,需要加以纠正。

但双方的区别在于,美国理解的失衡仅仅是美国储蓄率过低,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国)对美出口过多,这无疑是一种过于褊狭的视角;而在胡锦涛主席的峰会演讲中,失衡不仅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和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显然,后一种表述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当前国际现实。

(作者为宏观经济分析师)

机制化   微光   峰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涛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