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经济学家的道德良知
2009年08月03日 11:06珠江晚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作者:乔新生

2009 年初,英国女王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世界金融危机)呢”?陪同英国女王访问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能够给出答案。数月过后,英国经济学家郑重其事地以书面形式向英国女王道歉,表示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向国王伊丽莎白二世表示歉意。

女王的自言自语无疑是给经济学家敲响警钟——在如此重大的金融危机面前,居然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事先预测,并且向英国女王提出建议,今后英国王室还有必要豢养经济学家么(许多英国经济学家与王室之间是一种供养关系)?

作为社会转型国家,中国经济学者的供养关系十分复杂。部分经济学家在政府附属机构扮演政策咨询者的角色。他们一方面以政治家自居,另一方面又以学者自傲,不断地从企业界获取高额报酬。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左右逢源,他们在政府官员面前扮演进谏者的角色,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引起政府官员高度关注;可是转过身去在公众面前又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断地通过各种暗示,为自己的学术主张涂抹一层政治色彩。当政治家对他们的观点表示反感的时候,他们立即站在公众这一边,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悲情主义者;当公众反对他们意见的时候,他们立即站在政府官员这一边,把自己打扮成国家权威主义者。正是这种身份的快速变化,使得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许多学者具有多重身份,对内他们是海外知名学者,对外他们是国内经济学家;对下他们是学术管理者,对上他们是著名的学者。正是这种身份的多元化,使得他们可以自由地游走在政商之间,最大限度地谋取个人利益。

学者可以向提供饭碗的雇主道歉,但未必需要向公众道歉。当社会各界纷纷关注中国学术界腐败现象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以独特的方式,不断地制造学术明星。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学者在政府官员面前的话语权就越大;学者在政界走动得越勤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就越高。所以,我们必须对中国学者的自我营销保持高度警惕,不能以批判的方式帮助他们获得名利。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不断谋取个人私利的学者。因为在他们那里,道德良知已经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其实是借此向执政者施加压力,以此来争取更大的利益。新闻媒体应该当心这些学者,因为他们不仅仅在利用弱势群体,同时也在利用新闻媒体。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乔新生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